第一章 恐怖的軀干
世上理解刺青之美者少之又少,被刺青這種將生命隱藏在肌膚里的藝術所打動的人,更是屈指可數(shù)的。
這種現(xiàn)象恐怕來自頑冥不化的成見。所謂成見,不外乎以下兩種:第一,看到大街上的地痞流氓紫銅色的皮膚上被外行刺上去的青黑色蚯蚓般的模樣,就以為刺青都是那樣的。第二,認為凡是身上有刺青的人,不論男女,要么就是黑道上的,要么就是兇惡的罪犯,再不就是沉在社會最底層的渣滓,人生戰(zhàn)場上的失敗者。持這種看法的人,簡直就是故意蒙上眼睛,連嚴肅的歷史真實都不去正視了。
在綿延數(shù)千年的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刺青是一種要想找到其源頭都很難的、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認真研究其來由,才是最為恰當?shù)膽B(tài)度。
研究刺青的學者不乏其人。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斷言:
“刺青乃性欲之具象?!?/p>
一邊是又長又尖的針,一邊是被刺破的皮膚接受液體的注入。授與受——很明顯,刺青這種風俗可以看作性行為的象征。
如果是這樣的話,刺青就是植根于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的風俗。就算能壓制一時,甚至被壓制到表面看上去已經滅絕,刺青也會像一只不死鳥那樣重生。刺青具有不滅的生命。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深受這種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人,很難理解刺青這種行為。但是,在近代的歐美諸國,刺青絕對沒有被下層社會獨占。就在十九世紀,刺青曾受到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的鐘愛,甚為流行。
所謂金針刺玉體,在皮膚上留下永不消失的圖案并青史留名的,有英國的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兩位國王,還有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希臘的奧爾加女王等等,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刺青大流行的一個根本原因,不能不說是日本的刺青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肯定。
明治初年,已故喬治五世還是王子的時候,游歷東方各國,來到了日本。當他身上有了刺青的消息傳出之后,以《倫敦世界報》為首的英國各大報紙,都做了詳細的報道。但是,王子的刺青被誤傳為當時在下層船員之間流行的一支箭貫穿鼻子兩側的模樣。在那個通信不便的時代,這倒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英國的上下兩院,立刻圍繞這起皇家丑聞展開了激烈的論戰(zhàn)。一位在野黨議員責難說,既然身為日不落之大英帝國的王子,就不應該做這種事情,首相應當對此事負責。當時的首相陷入困境,在答辯中只能反復強調,目前正在調查,詳細情況還不清楚。
英國民眾惴惴不安地等待著王子回國,還好王子的刺青并非傳言中的模樣,人們不由得長出了一口氣。
當時報道此事的英國報紙的通欄大標題是:
王子的鼻子依然健在
英國人真會幽默。在胳膊上刺了一條美麗的龍的王子,在繼承大英帝國王位的問題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在日本國內,被視為“文明人的可恥行為”、在法律上被禁止的刺青,以當時的英國王子的大膽行動為契機,傳遍歐美各先進國家,真不知道應該說是一種絕大的諷刺還是別的什么。跟浮世繪等藝術一樣,最早理解了日本刺青的藝術性的,不是日本人自己,而是前來日本游歷的外國人。
但是,日本的刺青技術進化為真正的藝術,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大概也就是一百幾十年以前,江戶天保年間①1的事情。
喜愛風流,崇尚豪俠。當時江戶城里的男男女女的肌膚上,或纖細,或豪放,絢爛華麗的彩色刺青如爛漫的鮮花開放,裝飾著日本風俗史上輝煌的一頁。
然而,那也只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事實。當時無數(shù)的名作、杰作,要么徒然化為泥土,要么隨著火葬的煙火消失,我們連看到一鱗半爪的眼福都沒有。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藝術的生命也是短暫的。
希求百年后的知己,對于刺青師這種命運悲慘的藝術家來說,是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
當然,隨著科學和醫(yī)學的進步,把刺青作品傳給后世這種本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可能。一種辦法是通過攝影技術把寫真留下來,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把刺青的人皮從尸體上剝下來,再通過特殊加工使其得到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