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什么讓你相信了那些荒謬之詞?

思考,快與慢 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因著有《哈佛幸福課》(Stumbling to Happiness)一書而廣為人知。一次,他在一篇名為“大腦怎樣產生信任”的文章中,以17世紀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個關于信任與不信任的理論。吉爾伯特提出,在理解一個陳述之前,一定會先試圖相信它:如果這個陳述正確的話,你必須先了解它的觀點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這樣,你才能決定是否“懷疑”它。最初你產生相信某種觀點的想法,是因為系統(tǒng)1的自主運作,這種運作包括構建這一情況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釋。吉爾伯特認為,即使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陳述也會喚起人們最初的信任。你試試他給出的例子:“白魚吃糖果?!蹦阌锌赡芤庾R到一個關于魚和糖果的模糊印象,這個印象的產生過程,就是聯想記憶自動搜索“魚”和“糖果”這兩個概念之間各種聯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會使這種很荒唐的說法看起來竟有些道理了。

吉爾伯特認為系統(tǒng)2的工作就是不信任/質疑,他用一個漂亮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受試者看到一些很荒謬的說法,比如“一個叫丁卡的人是一團火焰”,他們要在幾秒鐘內說出這個句子的說法是“對”還是“錯”。隨后實驗人員要檢驗一下受試者是否記得哪些句子是“對”的。這一實驗還有一個條件,即受試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還要按照要求記住一些數字。系統(tǒng)2的干擾產生了選擇性效果:它使人們很難“不信任”那些錯誤的論斷。在后續(xù)的記憶測試中,筋疲力盡的受試者最后竟認為許多錯誤的論斷都是正確的。這個實驗的寓意是深刻的:有系統(tǒng)2參與時,我們幾乎會相信所有事情。因為系統(tǒng)1不僅好騙,還容易產生偏見,而盡管系統(tǒng)2掌管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是它有時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的確,已有證據顯示,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聯想記憶的運作是導致“確認偏誤”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人問你:“山姆友好嗎?”你就會想到山姆的各種行為舉止;而如果有人問你:“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你就很難想起他的許多舉動。有一項專門針對證據確認問題進行的名為“積極測試策略”的研究,這項研究主要考察系統(tǒng)2是如何驗證假設的。一些自然科學家認為應通過駁斥假設以證實其是否成立,但其他人(通常是科學家)則主張通過尋找符合他們當前觀點的數據來證實假設是否成立。系統(tǒng)1產生的確認偏誤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建議,夸大了極端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的事件。如果被問及海嘯在今后30年內襲擊加利福尼亞州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腦中所呈現的圖像很有可能就是海嘯,你會更容易高估出現災難的可能性。這就如同看到同吉爾伯特提出的那些類似“白魚吃糖果”這種無意義的陳述時產生的反應一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