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限購(3)

亂世中的大國崛起:中國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世界 作者:李稻葵


比較新的限購理論:調和資產市場的過大波動

最近幾年,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經濟學界對于資本市場的運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與過去十幾年來行為金融學的進步不無關系。今天,大家更愿意接受一個基本理論,那就是從短期來看,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往往是“非理性的”(有各種精確的定義),他有過度反應、贏與輸時行為不對稱等行為,而金融市場制度又有各種各樣的正反饋機制,這使得市場的調整周期不僅長而且調幅非常大。比如說,金融市場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這樣的現象:今天價格越高,大家對未來價格有更高的增長預期,因此泡沫會不斷吹大,直到最終慘烈地破滅。

換句話說,金融市場盡管最終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但是,這種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可能太慢了,在調節(jié)的過程中,它所吸引的投資量可能是非常大的,而到最后,泡沫破滅下降的程度,又會是巨大的,而且是瀑布似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或者監(jiān)管者有理由比較早地介入,通過某種方式來提醒甚至限制投資者的行為。這么做的根本理由,不僅是防止泡沫吹得過大,更重要的是,防止在泡沫不斷高漲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

限購,或者說限投資,就是一種調和資產市場巨大波動的辦法。面對熱錢,采取資本管制,防止熱錢涌入。中國的資本市場至今不容許境外投資者自由進入,用的就是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這就是一個限購計劃,它給合格的境外機構一個資金流入的額度,而且對于資金流出還有一定的限制。金融危機后,各個新興市場國家面對美國的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從2010 年年底開始紛紛采取了資本管制措施。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防止熱錢涌入太多,帶來資產泡沫;而未來熱錢出走,又帶來資產價格大降。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的目的是調和資產市場的周期。如果沒有資本管制,資產市場的波動和回調時間會加大。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國際政策界對資本管制的態(tài)度幾乎出現了180度大轉彎,比如,以色列央行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非常嚴謹的著名宏觀經濟學家斯坦利? 費希爾(Stanley Fischer)最近表示,資本管制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沒有資本管制,單靠匯率升值應對熱錢涌入,其代價太大。

再以房地產為例,如果對房地產的投資(非居住)需求過旺,租金/房價比過低,對房子的投資只是期望從更高的房價中獲得回報,而并不關心短期的租金,在這種情況下,會推動房地產的投資、價格上漲,資產的供給量也會上升,最終,市場的機制一定會帶來資產價格的回歸,也就是價格的下降,從而使租金收益率回歸到一個正常的水平。但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往往時間過長,對于金融系統(tǒng)的沖擊,以及在房地產過分投資過程中帶來的土地、資源的浪費,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如果監(jiān)管者能夠及時看清這一前景,就應該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這種干預的最極端形式,就是直接限制房地產的購買,抑制房地產投資需求。這種直接的限購形式,一般來說大家不愿意用,因為還可以通過提高首付、市場利率的方式來進行抑制,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這種手段與短期市場的投資需求增長相比,顯得蒼白無力,因此,限購就成了一個選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