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朗久那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陡峭的崖壁,芬芳的牛羊糞味,冬暖夏涼的牦牛帳篷,是牧民獨有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境界。這一切,令牧人如癡如醉,心魄蕩漾。長大了的朗久人,無論何時何地,對家鄉(xiāng)廣袤草原上的牧童經(jīng)歷,快樂生活,永遠銘記。
這是次仁加布描寫自己家鄉(xiāng)朗久的文字,出自他的漢文著作《阿里史話》。
朗久,是噶爾縣左左鄉(xiāng)一個普通的村子。以前,左左鄉(xiāng)曾設區(qū),喚左左區(qū)。離獅泉河鎮(zhèn)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屬于人煙稀少的牧區(qū)。
據(jù)我的了解和觀察,這里冬季漫長,夏季短暫。整個冬天,大地被厚厚的積雪覆蓋。風雪大一些的時候,牛羊啃食不到地上的淺草,就會被凍死餓死。七月草綠,八月草黃,九月下雪,是阿里高原的普遍現(xiàn)象。朗久的草原并不肥美,有的地方裸露著光禿禿的荒沙。
朗久,并沒有次仁加布文章中描寫的那樣適合人居。但我依然相信次仁加布的真誠和感情。
有誰會指責一個兒子對母親的熱愛哩?
次仁加布,連同他的八個兄妹,不僅是朗久的奇跡,還成為整個阿里高原的傳奇。
次仁加布的父母一生共生育了九個孩子,其中五個男孩,四個女孩。兩個女孩嫁給牧民,最小的兒子多木旦在家放牧,其余六兄妹,先后參加工作,成為政府高級官員、著名學者、成功商人。
從一家人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沒有一點貴族血統(tǒng),屬于地地道道的普通牧民。藏族人有用星期幾,給孩子取名的說法,名字大多由喇嘛命名。
星期一,達娃,月亮的意思。星期二,米瑪。星期三,拉巴。星期四,普布。星期五,巴桑。星期六,邊巴。星期天,尼瑪,太陽的意思。
次仁加布的父親叫強巴,母親叫拉姆次仁。西藏和平解放之前,這對年輕的牧民夫妻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父親給別人家放羊、抓馬、找牛、轉(zhuǎn)場搬家。母親和孩子們給自家放牧,維持生計。家里只有一頂黑帳篷,父母和小一點的孩子睡帳篷。母親一旦生下更小的孩子,大一點的孩子就跟哥哥姐姐一起,擠在羊圈里睡覺。直到孩子們長大外出工作,有了固定的睡覺地方,就不再睡羊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