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和東帝汶都用不完本國所產出的石油,故而不存在短缺問題。但是,讓我們想象一下,假如這些國家實際上出口的是它們的國民所需要的和日常使用的東西,比如食品,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例如,當自己的國民在忍饑挨餓時,沙特公司在沙特人收購的蘇丹土地上取得糧食豐收,而他們的糧食只出口到沙特國內,蘇丹人民會作出何種反應?2008年年初,全世界有幸能夠一窺答案,當時食品價格過高導致非洲、美洲、亞洲的一些國家出現抗議和騷亂,在國民的壓力下,這些國家同時終止了糧食的出口,至少在短期內保證本國的國民能有食物果腹。巴西、柬埔寨和印度等國停止谷物運輸,不出所料,這引發(fā)了極為依賴進口的沙特阿拉伯的抗議。
然而,暫時性的中止出口對那些新被拓殖的國家而言,也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當一個國家的政府無法真正控制本國的出口時,這種選擇根本就不存在。新殖民者們簽訂的合約大多數賦予它們對農場、礦場或能源儲藏等產出的長期或永久所有權。受限于被殖民國家的經濟狀況,違約的后果會是災難性的,也許會比本國國民沒有食物果腹更為嚴重。
然而,確實有些國家會違約。政客們通常都是優(yōu)先考慮他們自身的權力,所以他們寧愿惹惱外國勢力也不去冒競選失敗或政變的風險。委內瑞拉的烏戈?查韋斯政府和玻利維亞的埃沃?莫拉萊斯政府在民眾中擁有較高的支持率,就是因為他們將被國外企業(yè)控制的資源和產業(yè)重新收歸國有,并迫使這些外企接受微不足道的賠付或直接將之驅逐出境。在那些徘徊在自給自足邊緣的國家,還有一些未能將本國經濟轉變成除了被殖民勢力控制的產業(yè)以外的產業(yè)國家,采取這種做法的壓力是最大的。當被出售的資源被證明價值遠遠超過起初的預期時,這種情況也會發(fā)生。迄今為止,銅這種材料因為結合了導電性、延展性和低廉的價格這一無可匹敵的特性而供不應求。中國正在全世界快速地獲得大量的銅礦。假如銅的價格突漲,那些將銅礦賣給中國的當地人也許會貪婪地回想那些資源。價格上揚時,即使商品有毒也有人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