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濟體在發(fā)展時需要兩種類型的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經濟體所生產的所有產品,都來自自然界原材料與人類想法和勞動的結合。因此,經濟發(fā)展既有可能面臨自然資源短缺,也有可能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兩者都是發(fā)展的巨大阻礙。
類似于自然資源,補充人力資源的方法只有兩種:本國生育或勞務輸入。不少自然資源可以在短期內生成,但人力資源從無到有卻至少需要10多年時間。因此,進口是個更快的解決方法。
現代經濟史中,勞務輸入有自愿的和非自愿的。在具備主觀意愿的情況下,整個過程會順利得多,當急需用工的時候,雇主為吸引新工人會大幅提高工資,勞工的機會也更多,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勞工無法像石油、黃金、小麥那樣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
移民是個很受爭議的話題,其理由在世界各地無數場政治辯論中已談得很清楚。老生常談的贊成意見是,新移民幾乎都是來工作的,他們豐富了當地文化,增加了稅收基礎;而反對意見為,新移民擠占了本地人的就業(yè)機會,無法融入當地習俗,占用了公共服務。此外還有棘手的非法移民問題,其在政治角度被視為有害的,但在經濟上常常必不可少。
由于移民問題的政治敏感性,當前這波經濟全球化中的勞工流動還遠遠落后于資金和商品流動。美國過去的150年歷史中,歷年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起伏非常大,從1933年最低的23 068,到1991年史上最高的1 826 595。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幾乎都源于政治,也有社會和經濟誘因的背景。1924年,由于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情緒增長,通過法案實行了一套移民限額機制。大蕭條期間,大量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外來移民自然不受歡迎,1933年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僅為1930年的1/10。1991年的高峰也是一次政治交易的結果,之前在1986年通過的一份法案頒布了特赦,為所有非法移民提供了一個獲得合法身份的渠道,同時宣布將雇用非法移民的行為視為違法,收緊了移民限制。結果,1988~1991年間,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幾乎翻了三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