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不受事物影響,卻受到對事物看法的影響?!笔篱g事物,都出乎自然,例如天氣,冬天必然冷,夏天必然熱;例如植物,牡丹有艷麗,丹桂有清香,黃連有苦毒,人參多滋養(yǎng);例如動物,貓捕老鼠狗吃屎,老鷹抓雞狼吃羊;例如人,言行方式因性格而不同,力量型的人必然嚴肅急躁,完美型的人必然認真挑剔,活潑型的人必然樂觀簡慢,和平型的人必然溫和拖沓,凡此種種,無所謂好,無所謂壞,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你認為好,心里便喜歡;認為不好,心里就討厭;認為不好不壞,便無動于衷,視如不見。所以說,人的心情不是受事物本身的影響,而是受自身看法的影響,假如你對某人某事感到生氣,只是因為你產生了某種負面的看法,或者說,因為你想生氣。
對于上述道理,《持世經》作了詳細論述:“凡夫為虛妄受所縛,為三受所害。所謂苦、樂、不苦不樂受。是凡夫若受樂,為愛結所使,以愛結所使故,能起惡業(yè);若受苦,為恚結所使,以恚結所使故,起諸惡業(yè);若受不苦不樂受,為無明結所使,是人因無明結所使故,不脫憂悲苦惱?!?/p>
什么意思呢?普通人為虛假的現象所束縛,為三種感受所困擾,哪三種感受呢?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為什么產生快樂的感受?是受愛欲心驅使的緣故,因為受愛欲驅使,可能帶來種種負面的觀念和言行;為什么產生痛苦的感受?是受嗔怒心驅使的緣故,因為受嗔怒心的驅使,也會帶來種種負面的觀念和言行;為什么產生不苦不樂的感受?是受愚癡心驅使的緣故,因為受愚癡心驅使,不苦不樂只是一時的假相,無法真正擺脫憂愁、悲傷、痛苦、煩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