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難洞察事物的真知實相,任何想法、任何觀念,必然存在偏差。正如《持世經》所說:“凡夫于此為虛妄想所系,或識樂,或識苦,或識不苦不樂;或識寒熱,或識男女,或識五道生死;或識合,或識散;或識過去,或識未來,或識現在;或識好,或識丑;或識有,或識無,是凡夫想,皆為顛倒虛妄。”意思是說:普通人為虛妄的思想所系縛,有時覺得快樂,有時覺得痛苦,有時無苦無樂;有時覺得冷,有時覺得熱,有時萌生男女情欲,有時擔心生老病死;有時感受到別離的情感,有時感受到了相聚的情懷;有時重視過去,有時重視現在,有時重視未來;有時認為好,有時認為壞;有時認為有,有時認為無,普通人的種種想法,都不過是對事物顛倒虛妄的認知。
以上觀點,可以用昆德拉的一句話概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p>
為什么說人們的想法都是顛倒虛妄呢?打個比方,身體受傷了,很痛,痛得很真實,難道有假?傷痛確實不假,因傷痛產生的各種想法卻是虛妄。有一個孩子生病住院,護士給他打針時,痛得哇哇直哭。鄰床的一位病友一臉羨慕,對孩子的父親說:“他的痛感這么強,真好??!”原來,這位男子患了偏癱病,半邊身體形如枯木,一點知覺也沒有,即使鋸掉也不會感到一絲疼痛。在那個孩子看來,疼痛是一件很壞的事;在那個偏癱病人看來,疼痛是一件很幸運的事;而在醫(yī)生看來,疼痛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讓人感知身體某個部位出了故障。究竟哪種看法正確呢?三種觀點,都是站在自身角度看問題,“上帝”聽了,都會“發(fā)笑”。
對普通人來說,“是凡夫想,皆為顛倒虛妄”的說法,未免太玄了,難以理解。人的認識畢竟有一定局限性,只要按一定標準,看法和事物之間存在邏輯的統(tǒng)一,便可以認為是正確的看法,例如,小孩的怕痛,偏癱病人的渴望疼痛,醫(yī)生的重視疼痛,都是對的。然而,即使是相對的正確性,人們也不是總能做到,由于無知和虛妄,對事物的認識常常偏離真相甚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無知,對事物的理解產生虛妄的想法。
《泰戈爾寓言》中有一個故事:經典名著《摩訶婆羅多》里住著一條書蟲,在封面與封底之間啃了一個洞。學者翻開書,揪住書蟲的腦袋,怒斥道:“你為何恣意破壞?磨礪牙齒填飽你肚皮的糧食,在大地上比比皆是?!?/p>
書蟲說:“您何必大動肝火,書里除了黑斑還有什么?讓我里里外外吃個痛快算了,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