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愷撒擁有對公職人員的任免權(quán),其任免決定公民大會不能否決。這意味著從公元前 509年開始的公民大會從此形同虛設(shè),公民的選舉權(quán)事實上不復存在。
十三、由于愷撒出身名門,按照羅馬規(guī)定,他無法出任只能由平民擔任的護民官一職。因而愷撒又給自己謀取了兩項只有護民官才能有的權(quán)力,那就是否決權(quán)及身體不受侵犯權(quán)。
十四、除紀念幣外,愷撒有權(quán)在普通貨幣上加刻自己的肖像。
十五、按照羅馬第二位國王努馬的歷法, 3月是一年的開始, 7月實際上是現(xiàn)代一年中的第五個月。為了紀念愷撒的誕生,愷撒將 7月的名稱從原來的“昆提利烏斯”改為“尤里烏斯”(Julius,即英文的 July)。
十六、神化愷撒政治的基本精神——“寬容”,建造以“愷撒的寬容”為名的神壇。
以上事實表明,愷撒已事實上成了帝王——羅馬走進了帝制。
就連對愷撒沒有好感的布魯圖,也不得不承認愷撒為此進行的不懈努力。
愷撒對多民族綜合國家帝制的理解,超越了同時代絕大多數(shù)人。那時人群中常常有人稱呼愷撒為“皇帝陛下”,但愷撒對此應(yīng)聲道:“我不是皇帝,我只是愷撒?!比欢磳φ邆儎t認為,愷撒不過是因為稱帝時機尚未成熟而說出的虛偽辭令。愷撒自己卻深知統(tǒng)治一個民族的“王”和統(tǒng)治多個民族的“皇帝”之間的區(qū)別。因此實際上后來所稱的“愷撒大帝”,也僅僅是單一民族意義上的皇帝。
愷撒一面“寬容”地對待反對者,一面堅定地按照自己的主張推行政治改革。直面艱難處境,也許是他不得不擔負的宿命。但是反對者們自負地認為,自己和愷撒是站在同等的立場上承擔國政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