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偶爾一次發(fā)言不順利,可能是結巴或者停頓,遭到了身邊同學們的熱烈嘲笑,這個痛苦一下子就被釘入心中,以后每每發(fā)言都和這次一樣糟糕,而且愈演愈烈。
后來的情況是:在課堂上不能回答任何問題,因為無法出聲;出門后不能去商店買東西,因為無法與營業(yè)員交流。但是私底下與家人朋友之間卻不存在這樣的障礙。
這便是因“習得性無助”而導致的社交恐懼癥。
最后一個要說原因:
目前雖然還沒有對社交恐懼癥患者進行遺傳學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沒有關系,但是研究者們已經確定了一些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將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癥的發(fā)生:
①過于保護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②過度關注孩子服飾是否整潔和言談舉止是否得體。
③不鼓勵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從而妨礙了他們學習社交技巧來控制自己對社會的恐懼。
關于治療,可采用認知行為的集體治療:就是讓一群難兄難弟們聚在一起,相互復述或者模擬能夠引起恐懼的社交場合。例如,當一個人對在公眾面前演講極度恐懼時,大家就集體扮演他的聽眾,來一場模擬秀。
除此之外,還鼓勵大家輪流吐露自己內心的痛苦,獲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也收獲了來自社會的支持。
我就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企業(yè)家趴在一位十幾歲懵懂少年的肩頭放聲痛哭……苦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在它面前,人們再也沒有任何年齡、性別、層次、貴賤限制,世界頓時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