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瑞翁清除了血腥內(nèi)戰(zhàn)留下的殘骸,他迫切地想要通過宣稱國家的重要性來重建秩序。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厄特克勒斯和波呂尼科斯在戰(zhàn)場上為了爭奪底比斯的王位,最后同歸于盡。由于波呂尼科斯叛國,曾帶領(lǐng)一支雇傭的軍隊攻打城邦,他死后,為了懲治他的叛國罪,國王克瑞翁想讓他暴尸荒野,“讓他的尸體暴露,給飛禽和狗吞食”。俄狄浦斯的女兒安提戈涅懇求允許她安葬她的哥哥,但克瑞翁堅決不允許任何底比斯人對波呂尼科斯表達(dá)忠誠的義務(wù),甚至孝順的義務(wù)也不行。
對于為什么要把國家的需求放在首位,克瑞翁的理由非常有說服力:我們都在城邦這艘船上??巳鹞陶f:“唯有城邦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等我們在這艘船上平穩(wěn)航行的時候,才有可能結(jié)交朋友?!睕]有國家的保護(hù),我們就會喪失生命。沒有了生命,也就沒有了友誼的存在。因此,如果朋友和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被舍棄的一定是友誼。這個邏輯顯而易見。但在索??死账沟膭≈?,兩難的困境并沒有消失??巳鹞叹芙^承認(rèn)道德沖突存在的可能性,這反而激化了這些沖突,讓沖突雙方更加痛苦,關(guān)系也更緊張了。首先,安提戈涅陷入一個困境,即她對城邦的忠誠和她安葬她去世的哥哥的責(zé)任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這是所有沖突的源頭。她選擇了給自己的哥哥下葬,自己卻被判了死刑。克瑞翁的兒子由于互不相容的忠誠崩潰了—他愛他的未婚妻安提戈涅,但也對他的父親克瑞翁國王絕對忠貞不貳,這兩者之間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他自殺了。直到舞臺上到處都是自殺的人的尸體,克瑞翁才開始覺得他的道德制劑是一種致命的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