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館存廢之爭(4)

大歷史的小切面:中國近代史的另類觀察 作者:周英杰


對于張盛藻的這份上疏,由兩宮皇太后和奕訢所主導之下的清廷在剛開始并不是一味駁斥,而是以溫婉的口氣予以解釋,并曉之以大義。在明發(fā)的上諭中,皇帝明確駁斥道:“朝廷設立同文館取用正途學習,原以天文、算學為儒者所當知,不得目為機巧,正途人員用心較精,則學習自易,亦于讀書學道,無所偏廢,是以派令徐繼畬總管其事,以責專成,不過借西法以引證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礙于人心士習?”[《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也許是看到了朝廷對于張盛藻的態(tài)度并不嚴厲,另一位反對派的重量級人物、理學大師、同治帝的師傅大學士倭仁便親自出馬上陣了。

在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1867年3月20日)和三月初八日(4月12日),倭仁先后兩次上疏,先是要求“廢止同文館取正途學習”,之后更是變本加厲地要求“同文館以不行為是”,公開主張終止同文館的運作。

倭仁的這兩道上疏尤以第一疏最為“慷慨激烈,義正詞嚴”——

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竊聞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采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且夷人吾仇也。倘延夷人為師,禍患無窮,甚至亡國滅種。(見上書)

面對保守派的詰責,奕訢等人轉變態(tài)度,開始奮起反駁倭仁為代表的愚昧落后的觀點。奕訢批評倭仁的議論雖然“陳義甚高,持論甚正”,但終不過是“空談道義、好為爭辯”而已。

在給皇帝的上疏中,奕訢反守為攻,在表明了這些年來為中國尋求自強之路的心跡之后,他開始將倭仁的軍——

該大學士既以此舉為窒礙,自必別有良圖。如果實有妙策,可以制外國而不為外國所制,臣等自當追隨該大學士之后,竭其昧悉心商辦,用示和衷共濟,上慰宸廑。如別無良策,僅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等詞,謂可折沖樽俎,足以制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見上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