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落后的”辜鴻銘的“先進理論”

中國人的精神 作者:辜鴻銘


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魏紅

一提起辜鴻銘,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拖在身后的小辮子、以及一個茶壺配N個茶碗的一夫多妻理論,而他對中國人性的研究和這些研究對中國當下有哪些借鑒意義恐怕就很少有人理會了。德國萊比錫大學已經把他的著作定為必讀書,我們卻依然習慣把他歸到落后一方,來與同時代那些先進人物做對比,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還要從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所經歷的那場革命說起。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幾乎是不可逆轉地走上革命之路,革命是激情的,人處在激情中,頭腦是熱的,選擇也是單向的求新求變,于是溫和的懷舊派、認真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派,只要沾上“舊”和“傳統(tǒng)”的,統(tǒng)統(tǒng)成了非主流,一代大師辜鴻銘就是因逆 “革命潮流”而被無情地拍在歷史的沙灘上了。

可是,隨著革命浪潮的退去,經歷一兩百年的洗刷之后,國人再回望那片歷史的沙灘時,會意外的發(fā)現(xiàn)一粒兒金沙,那就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

如柏楊《丑陋的中國人》般總結中國人人性的書籍很多,但在這些書里作者們只是大量呈現(xiàn)現(xiàn)象;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呈現(xiàn)的卻是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以及這些本質會給中國甚至世界帶來什么。

中國人最大的特質是什么?辜鴻銘說:真正的中國人從不野蠻、不殘忍、也不兇惡,借用一個應用于動物的術語,真正的中國人是被馴化了的動物。一個真正的舊式中國人很少令人厭惡,甚至最低等的階層也是如此。中國式的人性給你的總體印象是他的溫順,溫順到無以言表的程度。這種溫順是兩種品質結合的產物,即同情心和智慧。而智慧不是來源于本能、也不是來自推理,而是來自同情心,來自一種愛和依戀的感覺。

因此,外國人在中國居住時間越長,對中國人的喜愛就會與日俱增,在中國人身上有種無法形容的東西,不管他們多么缺乏清潔的習慣和文雅的舉止,不管他們心靈和性格上有多少缺點,他們依然比其他任何民族更能贏得外國人的喜愛。這種無法形容的東西,就是他的溫順。

辜鴻銘特意舉一個他外國朋友的例子來說明:我在海關的一個蘇格蘭朋友告訴我,他曾經有一個中國仆人,是個徹頭徹尾的流氓,他撒謊、敲詐,總是賭博,但是當我的朋友在一個偏遠的港口患了傷寒病倒了,身邊沒有一個外國朋友照顧他時,正是這個糟糕的流氓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連他親密的朋友和親屬都做不到。

也正是這種溫順品質,使得國人即使在面對強權、壓迫到無法生存的時候,也不輕易攻擊他人和社會。

辜鴻銘在總結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后說:中國人過著一種精神生活,孩童般的生活,對抽象科學沒有興趣,因為精神和情感并不作用于這些領域。這讓我產生了一個聯(lián)想:如同一個智慧老人(如孔子等)設計了一個游戲,兒童們(傳統(tǒng)中國人)在其中“樂此不?!?,可局外人(西方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喧囂、吵鬧和不公平”,卻很難能夠體會到身在其中人的簡單和快樂。這個游戲一旦被打破、游戲中的人一旦被提醒,游戲就再也無法繼續(xù)下去,要想再有這樣一個如此穩(wěn)定的游戲,可能需要下一個智慧老人的出現(xiàn)。

可惜的是,我們現(xiàn)在就正處在游戲有點玩不下去了的狀態(tài)。

辜鴻銘認為真正的中國人,是無價的文明財富,因為他是一個不需要社會付出多少代價就能遵守秩序的人。因此,他只需要一個小成本的政府即可安居樂業(yè)。對于世界人民來說,他不會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不會擁兵自重。

但是,辜鴻銘預言:如果歐洲人和美國人成功地毀滅了真正的“中國人”,毀滅了中國式的人性,成功的把中國人變成需要軍人保持秩序的歐洲人或者美國人,那么確定無疑的是,他們會使世界的軍國主義負擔增加,而這種負擔的增加,會成為文明和人性的一個威脅。這個預言似乎逐漸地在被歷史所驗證。

《中國人的精神》是先用“顯微鏡”解剖當時的人性成因及本質,又用“望遠鏡”對未來做了遠景分析。只有認清國民性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在建立一個全新的、仿西方的社會秩序時為什么會遇到這么多問題和阻力,而不能一味地歸咎于管理者和體制。這本書對于認清我們自己和社會,對于怎樣建立起一個符合中國國民性的社會新秩序都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