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一心一意堅守上海還有心理及政治層面的考慮。當敗戰(zhàn)跡象已明顯時,他不但沒有控制損失,反而下令部隊奮戰(zhàn)到底,因為他要借英勇犧牲和展現鋼鐵般的意志,號召全民團結。此外,他希望上海保衛(wèi)戰(zhàn)能比華北作戰(zhàn),更加影響簽署一九二二年九國公約的西方國家;這些國家,除了德國之外,即將于十一月初在布魯塞爾開會。美國和歐洲國家在上海有巨大的商業(yè)利益,數千外僑住在毗鄰接戰(zhàn)地區(qū)的外國租界里。但是,鑒于蔣氏過去數星期、數月和西方政府的外交互動乏善可陳,華盛頓怯懦地表示中立,民主國家已為本身經濟蕭條焦頭爛額,其人民又有濃厚的孤立主義甚至姑息主義的傾向,蔣介石很清楚,即使只是口頭上強烈干預,恐怕也不能期待從歐美那里得到,可是,他要的是替未來打造同情的氛圍。
要相信蔣氏在上海犧牲精銳部隊,主要是為了讓上海的外國租界產生恐懼感,且不計成敗,借此取得西方國家的某種實質支持,這個說法恐怕不具可信度??墒?,西方著名作家們堅稱,抗戰(zhàn)開始,“從頭到尾,蔣介石只有一個目的:摧毀共產黨,等候外國援助以擊敗日本”。對外國介入抱持希望,正是他決定堅守上海的背后因素——這一役使他犧牲了極多最現代化的戰(zhàn)斗部隊。
頭幾天激烈巷戰(zhàn)期間,中方部隊把業(yè)已駐扎在上海的日軍陸戰(zhàn)隊逼到碼頭一帶,困守陣地??墒?,強大的日本海軍艦艇炮火卻擋住中國精銳部隊的猛攻。接下來十天內,日本七萬五千名援軍在上海附近登陸。此時,蔣在上海地區(qū)部署七十一個師、總數五十萬至七十萬的官兵,包括了幾乎全部的德式訓練部隊、最現代化的炮兵、新組建的空軍,以及來自廣東、廣西的愛國軍閥部隊。但是,新近在上海附近登陸的日軍師團驍勇善戰(zhàn),幾天之內就把中國兩個精銳師的兵力殲滅一半。在此一中國城市狹窄胡同里進行的巷戰(zhàn),雙方皆傷亡慘重。兩個日本師團幾天下來,傷亡亦達四千人。上海街頭、黃浦江上,一片血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李宗仁在前線督戰(zhàn),力主撤退;但同樣也常到前線附近的蔣氏卻問:“南口陣地已固,此心略安。以今日戰(zhàn)況,敵或有退卻可能也。”
盡管頑固,蔣介石并不認為輸了上海保衛(wèi)戰(zhàn)就會決定抗戰(zhàn)的結果。他下令沿海各省所有的大學,立刻將全體師生撤退到內地省份。
九月二十三日,中共發(fā)表公開聲明,重申共軍并入革命軍,接受軍事委員會調遣。蔣也公開宣布,中共此一聲明代表“全體國人現在都了解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但是,他立刻接到報告,由紅軍改番號的第八路軍,不遵守軍事委員會下達的作戰(zhàn)令。私底下,他對中共的“投機、取巧”,以及“此輩不顧信義之徒”極為生氣??v使如此,由于迫切需要蘇聯(lián)大規(guī)模援助,不久他就向斯大林提要求派作戰(zhàn)部隊援華,他有更多理由避免公開批評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