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類的遺傳記憶
俄羅斯生物學家卡緬斯基認為,人的記憶不只一種,而是三種。第一種記憶為遺傳記憶,第二種記憶為免疫記憶,第三種記憶才是神經(jīng)記憶,當我們說“記性不好”時,指的就是這種記憶。遺傳記憶是天生的,免疫記憶是得病后留下的,神經(jīng)記憶則因人而異。
子女同父母為什么那么相像?為什么我們從中誕生的這一顆受精卵,包含著的不僅僅是我們父母體形的印痕,而且還有他們的思想和愛好的印痕?用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來說,這些“印痕”就是遺傳基因。
因為在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中已經(jīng)記錄下任何一種生物的構成和活動原理,而這一活動細則將作為一組基因隨著生殖細胞世代相傳。遺傳基因有一種頑固的惰性,很難有所改變,不過這倒是件好事,否則人類的下一代都不再像自己的父母,自然界非大亂不可。
既然是遺傳基因,就必須帶有記憶。它將單純的神經(jīng)記憶的內(nèi)涵擴展了,賦予了“記憶”以新的內(nèi)容。
遺傳的信息量非常大,約為1010個信息單位。而要記錄一個人構成的全部信息,總共只需要他的基因的2%就足夠了,那么其余的98%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有一部分基因是我們從當時尚未進化成人的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ň捤够涯切簳r不活動的基因比喻為自然界的儲備基金。
當遺傳記憶出現(xiàn)差錯時,不活動的那部分基因開始活動起來,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奇怪現(xiàn)象:尾椎骨節(jié)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使人長出了尾巴;一個小姑娘長出6個或10個乳頭:人的全身長滿濃密的長毛……
19世紀俄羅斯就出了一個叫里安·葉夫季希耶夫的“毛人”,用他制成的標本至今還立在位于莫霍夫大街的莫斯科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里:墨西哥也出過一個叫尤利婭·帕斯特拉娜的女毛人,她身上的毛不比葉夫季希耶夫的少,在馬戲場上供人參觀。因基因突變而出現(xiàn)返祖現(xiàn)象的事在我們身邊也時有發(fā)生。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認為,人類是順應了自然進化而到了今天,但假如有一天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突然變得同幾億年前的情況相同,先祖古老的基因該起作用了,很有可能慢慢幫助現(xiàn)代人長出一些能使他們存活下去的器官,本來人的胚胎就有腮和尾巴,當然人最好同時既保存腮,也有肺,這樣既可以在陸地上,也可以在水里生活了。這就可能是遺傳記憶的作用。
遠古的人類右腦高度發(fā)達,而左腦尚未成熟。經(jīng)過不斷的進化,左腦得到巨大發(fā)展,作為進化的代價,人類的右腦機能逐漸喪失。
其實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進化之中,天才的物理學家霍金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進化階段。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必須開發(fā)右腦的智能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