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意識到,世界真實地存在的方式可能與我們日常的世界觀、它似乎所是的方式不符。比如,我們隨意地說著“日出”和“日落”,似乎確信太陽“升起”和“落下”,而我們和我們的地球不動。幾千年之后,普通人才認識到,盡管現(xiàn)象如此,但實際上是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太陽在轉。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接受了這一點,哪怕我們對此幾乎從未有日常經(jīng)驗。同樣,看看你正坐著的椅子:你會認為它主要是由虛空和以奇異速度旋轉的無色微帶電粒子構成嗎?顯然不會,但是,現(xiàn)代科學告訴你,“堅固的”物體確實就是由這樣的虛空和離子組成。世界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而人們超越“常識”的觀點看待事物,并設法發(fā)現(xiàn)它們背后的實在的最初嘗試,就是哲學和科學的開端。
盡管前蘇格拉底的希臘人是自稱“哲學家”的第一批思想家,但我們可以從現(xiàn)代的有利視角回溯,我們發(fā)現(xiàn),在超越日常經(jīng)驗理解“實在”這個意義上,有許多古代傳統(tǒng)可以說是“哲學的”。古代哲學家沒有什么可作支援,他們既沒有我們的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便利,也沒有哲學思考的漫長歷史。然而,關于實在,古代人提供了許多新穎的、富有深刻思想的意見,當然,不同地方的不同思想家思考世界的方式千差萬別。最初對實在的終極性質的探究,其中包括泰勒斯的解釋,出現(xiàn)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這個“存在”是什么?世界真實地存在是什么?你怎樣回答那個問題?你很有可能訴諸現(xiàn)代科學的權威,那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但是你知道,一代人眼里的“科學”在另一代人看來就成了迷信。(人們曾經(jīng)認為地球是扁平的。)你可能至少曾在你的學校生涯中發(fā)現(xiàn)一位“權威”--可能是一位老師,也可能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犯了一個錯誤。如同笛卡兒毫無疑問地接受他老師的教義一樣,我們能毫無疑問地完全接受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一切嗎?你曾省察過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一理論的證據(jù)嗎?如果沒有,你為何相信它?再說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例子,科學家們普遍同意某種形式的達爾文進化論是正確的。這意味著你就必須相信它嗎?許多人不相信,因為它似乎與《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敘事相矛盾。你必須決定相信哪一個。甚至科學內部,也總是存在分歧和爭論。對于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論提供答案,你必須做出決定。你要相信哪一個?
你的實在觀受現(xiàn)代科學的影響,但也受到有著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哲學的影響,哪怕你之前從未學習過它。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關于這個世界,我們比古代的哲學家知道得更多。但我們不必過于自信。不僅是因為還有許多科學問題仍未解決,而且是因為在我們如何更一般地看待我們的世界這一問題上總是存在著相互沖突的觀點。我們應在多大程度上信仰宗教?我們應在多大程度上把世界看成是人的世界,又應在多大程度上把世界看成是自然物體的世界?我們應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常識”(它們隨時間而改變),又應在多大程度上沉湎于科學思考和哲學思考(它們也隨時間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