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謊言必須有欺騙的對象,否則只能稱為自我欺騙。無論是否觸犯法律,事實上羅斯欺騙了他的隊友、球迷以及記者,甚至整個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或許他在潛意識中也在自我欺騙,關于這一問題我們還是留給心理分析學者去分析吧。
3.謊言必須是有意圖的欺騙,否則只是一個誠實的錯誤。羅斯知道賭球是違背聯(lián)賽規(guī)則的,他只有隱藏自己的行為才不會被抓。
4.謊言需要能夠引起我們探究真相的欲望。有些事情人們并不會在意它是真還是假。例如,在影院觀看電影的觀眾,明明都知道男主角不可能2分鐘內就驅車穿過整個紐約街區(qū)。再試想一下,如果觀眾不相信魔術中被鋸成兩半的表演者還能安然無恙,那么觀看這樣殘忍的表演還為其鼓掌歡呼將是一件讓人感到多么可怕的事情。然而在羅斯賭球的這件事情上,觀眾和媒體卻期望他能夠誠實表現(xiàn),告知大家真相。
總之,謊言的科學定義就是:將虛假的信息有意圖地告知對方,并誘使對方做出錯誤決定的信息。
識別謊言的歷史
盡管研究人員依靠客觀標準來研究欺騙,但是謊言依然會受到情感的影響。避免懲罰,保護他人,操縱權力甚至是保護隱私,這些代表了人類最初的、本能的欲望。正因如此,科學家、醫(yī)生和其他思想家們,不僅僅要關注當人們撒謊時,會有什么樣的面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還要研究那些細節(jié)中釋放出來的情感。
探察血液中的顫抖:從笛福到馬斯頓
20世紀初,漫畫“神奇女俠”的作者,心理學家、發(fā)明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在撒謊的時候,血壓、脈搏、出汗和呼吸頻率這四個生理參數(shù)會發(fā)生變化,并以此為基礎發(fā)明了第一臺現(xiàn)代測謊儀。另一位英國作家,《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騙子的肢體動作可以暴露出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笛福一直對街頭犯罪的研究比較感興趣,還因此以流氓、妓女等為主人公創(chuàng)作了多部小說。他聲稱,如果一個人偷了東西,那么他的脈搏一定會升高。笛福說:“罪犯總是充滿恐懼,他們的血液在顫抖……因此如果我們留心的話,就能夠輕易地發(fā)現(xiàn)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