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批判性思考者如果要尋找結論,必須要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或者演講者想要證明的是什么?”抑或“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結論。只要是演講者與作者對這些問題給出的回答,都可以被當作結論。
你尋找結論時,就是在尋找作者或演講者想要你相信的一個或者一系列陳述,而這些陳述又植根于作者的其他陳述之上。簡言之,具有說服力的交流與論證的基本結構是:因為彼,所以此。此就是結論,彼則指的是支持結論的論據。這一結構也正體現(xiàn)了推理的過程。
結論是從推理中得出的,它需要其他觀點的支持。因此,無論什么時候,如果某人聲稱某事為真實的或應該去做的,卻拿不出什么論據支持他的聲稱,那這個聲稱就會因缺乏依據而不能成為結論。因此,沒有論據支持的聲稱只不過是一些觀點而不是結論。
上一段講的事情真夠多,最好重新讀上一遍。了解結論的性質,是實現(xiàn)批判性閱讀與聆聽的關鍵一步。下面我們來仔細看看一段結論和推理過程,看看你能不能在其中找到結論和支持結論的論據。
大型農場不應該合法。生產所需的食物供給,另有其他更為自然的方式。
對于這個問題:大型農場是否應該合法化?作者的回答是“大型農場不應該合法”,這就是她的結論。作者用另一個陳述來支持這個結論,即“生產所需的食物供給,另有其他更為自然的方式”。
你知道為什么這段話中的第二個觀點不是結論嗎?因為它是用來支持其他觀點的論據。記住:你之所以相信一個陳述(即結論),是因你認為它得到了其他觀點的有力支持,這就構成一個推理的過程。完成這一過程,就是在進行推理,推理的產物就是結論。
有時作者不會明確給出自己的結論。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她在設法用自己提出的一系列觀點證明某些陳述,你需要從這些陳述中把結論推斷出來。
批判性問題應用
你一旦找到結論,就可以將其作為你進行批判性評價的焦點了,這也正是作者與演講者希望你選擇的目標。下一步你要關注的是:根據這些論據,我是否應該接受作者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