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仁”與“恕”是一貫的,不能恕決不能仁。許多人看到整個社會制度趨于險境,不肯做一點挽救的企圖。教育家們睜著眼睛看著青年墮落;政治家們睜著眼睛看社會秩序紊亂;富商大賈們睜著眼睛看經(jīng)濟瀕危卻漫不在意,仍是各謀各的安富尊榮。”
再舉一處:“人品的修養(yǎng),實在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思想情感為文藝的淵源,性情品格又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純則文藝華實相稱,性情品格深厚則思想情感亦自真純。仁者之言靄如,诐辭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貞耿介、陶潛的沖虛高遠、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飯不忘君國,都表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里面”。
悅讀此書,幸福、道德、惻隱、價值、趣味、謙虛、資稟與修養(yǎng)、冷靜、羞惡之心……等種種觀點和定義的看法,無不一一娓娓道來,和風細雨,如坐在你身旁秉燭夜聊,促膝而談。此書溫熙,動人之處是不說教,平和寫實,旁證引博,根據(jù)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侃侃而談。而這些觀點的鮮明、論據(jù)的充沛及強有力的說服力,放置今日,亦何嘗不是適用且可作為明燈引路?這恰恰又印證了一個觀點:正確的觀點,正面的思想,永遠不會遭受抵觸,只會源遠流長,深流縱闔。
闔上此書,無言感動,無言之美。書里寫給青少年其中一封信里談到關于“敬”的觀點,里面闡述的方式,旁證的例子,頗為感動。受篇幅所限,不能繼續(xù)妄言叨叨。我只能由衷地道一聲:幸哉,我們曾擁有過這樣的一位美學大師。美哉,那無言之處徜徉流露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