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舞臺上的政治》第2章 世界政治的變遷(7)

世界舞臺上的政治(插圖第12版) 作者:(美)約翰·魯爾克


民主民族主義始于美國與法國,并在整個歐洲傳播開來,逐漸破壞了君主制政府以及“君權神授”的原則。20世紀早期,中國、日耳曼、奧匈、沙俄、土耳其帝國以及歐洲之外其他王朝的崩潰標志著強大的君主制政體的真正終結。民族主義、人民主權也是帝國的對立面。那些民族眾多(有的還是殖民)的大帝國時至20世紀早期還普遍存在,卻在“一戰(zhàn)”中開始瓦解。這之后,英國與法國的殖民帝國也在20世紀中期時土崩瓦解了。當1991年蘇聯(lián)分裂成為15個獨立國家之后,最后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也崩潰了。

國際體系的西方化

18、19世紀的第二個重要特點是西方世界(West)對國際體系的主導以及塑造。早些時候,歐洲權力的增強促使英國、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不斷向外擴張,控制了南北美洲、亞洲的部分地區(qū)。阿拉伯、阿茲特克、中國、印加、莫臥兒、波斯伊基塔等非歐洲的帝國或王朝開始衰落甚至垮臺。這個進程在19世紀加速了,歐洲人開始主導全球。歐洲人自認為“正在構建一個唯我獨尊的、享受優(yōu)于其他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俱樂部”(Bull & Watson,1982,425)。國際體系西方化(western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的一個原因是源于歐洲文藝復興的科技發(fā)展,這引發(fā)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始于18世紀中期的英國。在隨后的150年間,工業(yè)化進展迅速但并非是全球性地擴展。相反,除了惹眼的日本之外,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一個西方世界范圍之內的現(xiàn)象。

工業(yè)化以及相應的武器等方面的技術進展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并未工業(yè)化的亞洲、非洲相比,歐洲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工業(yè)化也催生了殖民主義活動,因為工業(yè)生產國需要擴展資源與市場,為經濟活動提供原材料與資金。許多工業(yè)化國家還出于聲望的考慮而對殖民地垂涎三尺。結果,出現(xiàn)了一個歐美帝國主義(imperialism)擴展到世界上所有角落的時代。非洲的命運可見地圖2.1,歐洲白人(Eurowhites)同樣征服了大多數亞洲文化。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從未被完全殖民地化,直至在19世紀40年代被分割成各西方列強的勢力范圍。亞洲各國僅有日本和暹羅(今天的泰國)依然保有完整的主權。19世紀90年代,美國加入殖民地搶奪戰(zhàn),占據了夏威夷、薩摩亞群島。美西戰(zhàn)爭(1898)之后,美國又獲取了關島、波多黎各以及菲律賓。在隨后的幾十年間,美國軍隊還頻繁地干涉加勒比海與中美洲地區(qū),致使這些國家的主權完整受到了挑戰(zhàn)。

即使大部分殖民帝國的存在并不持久,它們仍然產生了重大的危害性影響。這種影響將繼續(xù)影響世界政治。歐洲人與美國人對亞洲人、非洲人及其他地區(qū)居民的帝國主義征服造成了世界的分化,即北半球的富裕與南半球的貧窮。這種貧富分化至今依然存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