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停首先由行省總督出面。如果行省總督解決不了,就從中央下達指令,皇帝會寫一封親筆信派人送過去。如果這樣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的話,羅馬就會毫不猶豫地派出軍團。羅馬時代的希臘哲學家克瑞索托提出的皇帝三大職責中的第二條,我把它翻譯為“治理國內秩序”。但是,如果忠實于原文進行翻譯的話,應該是“治理行省秩序”?!傲_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不是只要成功抵御外敵就可以實現(xiàn)的。只有同時成功解決了帝國內部的紛爭,才能實現(xiàn)“羅馬人維持的世界秩序”。在普通百姓看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選擇最近的路線放心旅行,不管你去哪里。
可以說,圖拉真大橋是古羅馬科技的結晶之一。在阿波羅多洛斯的指揮下,建成這座大橋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建設者就是士兵。采伐石材和木材等工作由輔助部隊的行省士兵負責,需要建造技術的主體施工部分工程由軍團兵負責,因為他們熟悉此類工作。此時,羅馬和達契亞之間已經達成和談協(xié)議,所以估計士兵們都是把盔甲、武器等放在基地內,穿著短衣從事勞動的吧。羅馬人非常討厭工程遙遙無期地拖延,再加上圖拉真大橋是建在水量豐富的大河上。所以,盡早完工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功與否。尤里烏斯·愷撒下令在萊茵河上建的橋只用了10天時間,那是因為建橋地點河面較窄,建的又是木結構橋。而在多瑙河上建石橋,從開工到結束也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我想,這一定是突擊施工的結果。還有一個原因,我想是因為士兵們有著長年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建筑施工經驗,才使得大橋有了在短時間內建成的可能。
為了紀念此橋的建成,同時也出于宣傳羅馬擁有了可以在多瑙河上架設如此巨大規(guī)模橋梁的技術的目的,在大橋建成后的第二年,圖拉真發(fā)行了塞斯特斯銅幣,圖案是一座拱形的橋。這是因為銅幣是圓形的。
羅馬人把橋梁看做是道路的延伸,所以他們修建的橋面通常與路面高度一致。如果你看到的橋有臺階或坡度,那一定是在羅馬帝國滅亡后修建的。
考慮到流經橋下的河水漲落情況,必須把橋的高度設計成在水量猛增時也不會被淹。同時,要使橋梁高度與道路一致,直接從一邊河岸建到另一邊河岸,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橋腳必須深入內陸距離河岸很遠的地方。同樣,在河的另一邊,也要延伸至距離河岸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橋的長度大大增加,高度自然也可以增加了。根據(jù)建橋位置的地勢條件,建橋方法各有不同。但是,羅馬人建橋的基本原理就是上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