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人群中,身著羅馬式服裝的居民也很多。羅馬帝國多民族的居民構(gòu)成即使在邊境地區(qū)也是如此。圖拉真在人群的簇擁下,向祭壇倒葡萄酒,祈求羅馬軍隊勝利。我也覺得羅馬人祭神的頻率有點過高。但是在即將進入戰(zhàn)區(qū)的時候,向諸神祈求保佑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儀式。
(55)這里,場面變了。畫面是士兵們把盾放在一旁,穿著短衣,脫下一個袖子正在砍伐森林。看著這樣的場景,我真切地感受到,羅馬軍隊與其他國家的軍隊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后者即使有諸多不便,也寧愿利用已有的路;而前者則為了方便行軍,每一次都是邊修路邊行軍。
(56)場面又變了。這個畫面描繪的是攻打位于多瑙河南岸的羅馬軍隊基地的達契亞士兵們。達契亞士兵參加戰(zhàn)斗時只穿上衣和褲子,不戴胸甲,即使官至高位也是如此裝束。護身就用大型的盾。在發(fā)動攻勢的達契亞軍陣前指揮的是蓄著胡子、戴著帽子的達契亞高官。由此可見,國王德凱巴魯斯反對羅馬的呼吁是得到達契亞舉國支持的。
(57)處于防守的羅馬士兵并不示弱。比羅馬帝國任何邊境的士兵們都要艱苦的是駐守在多瑙河防線的士兵們。在氣候、地勢、精神及肉體等各方面都很險惡的環(huán)境中讓平凡的士兵們變成了精銳之師。對于多如螞蟻的達契亞士兵的進攻,他們積極應戰(zhàn),絕不后退一步。
(58)戰(zhàn)斗好像不是隔著防御工事進行的,而是羅馬軍隊走出基地迎戰(zhàn)達契第亞人的進攻。圖拉真記功柱上有好幾個畫面描繪了雙方激烈的白刃戰(zhàn)。這些足以讓人們想象到羅馬軍隊士兵手持銅槍銅劍作戰(zhàn)的逼真的畫面,不愧是浮雕作品的杰作。
(59)戰(zhàn)況逐漸向有利于羅馬方面發(fā)展。隨著畫面的推進,被打倒在地的達契亞士兵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盡管如此,最終決定羅馬軍隊勝利的是圖拉真率領(lǐng)的騎兵隊的到來。達契亞人只能留下無數(shù)尸體逃回多瑙河北岸。
這時秋季來臨,羅馬軍隊不得不推遲到第二年春天再橫渡多瑙河,反攻達契亞。東歐的冬天異常寒冷。在第二年春天向北發(fā)動進攻之前,有必要讓士兵們得到充分的休整。
這個冬季發(fā)生了一個插曲,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達契亞國王德凱巴魯斯與羅馬為敵,不是因為他念念不忘要消滅羅馬帝國,而是因為他有野心。他希望與羅馬之間締結(jié)一個對達契亞方面有利的和平條約,就像圖密善時代所締結(jié)的條約那樣,然后,在多瑙河北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王國。為此,他總是在發(fā)動侵略戰(zhàn)和尋求和談之間一次次地變換策略,讓人琢磨不透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墒?,德凱巴魯斯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羅馬人不是一個甘愿長期容忍只對對方有利而對自己不利的不平等條約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