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憲先鋒
在近代中國,嚴復是作為思想啟蒙者載入史冊的。他在甲午戰(zhàn)爭后向中國人翻譯介紹《天演論》,從理論上為先前幾十年只重視物質增長的“中體西用”背書,認為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就是經濟形態(tài)上落后于西方,中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體制變革。至于其他,比如政治架構,嚴復在那個時代并不認為它已成為中國發(fā)展的障礙,已成為非常迫切的問題。
基于這樣的認識,嚴復在1895年之后的維新運動中雖然積極介入,也傳播了許多西方新思想,但是并不認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許多觀點。我們從他那篇著名的《擬上皇帝萬言書》中,發(fā)現(xiàn)其主張就是一種君主主導下的政治漸變。他認為只要變化的方向對,就不要操之過急,要耐心地走下去,終歸能夠走上東西洋立憲各國的共同道路。中國不需要標新立異、超常規(guī)發(fā)展,不需要總顯得急不可耐、步履匆匆,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大國就要顯現(xiàn)出從容優(yōu)雅的風度。對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1898年的急切,嚴復向來不以為然,他以為正是這對師徒的亂來,最終葬送了大清兩百多年的江山。嚴復認為,假如康有為、梁啟超不去鼓勵那個少年天子匆匆忙忙進行政治變革,而是兩宮和睦漸進改良,那么要不了多少時間,大清的政治必能有所改善。等待慈禧太后百年,等待小皇帝再成熟一點,許多問題應該不會繼續(xù)成為問題,應該能夠迎刃而解。
嚴復的思考當然不是事實,1898年之后的中國在經歷了幾年徘徊后,終于在1901年重回新政軌道。特別是到了1904年,中國在經歷了日俄戰(zhàn)爭的強烈刺激后,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中國從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轉型的過程正式開啟。這是中國政治的實質性進步,因而嚴復和那時主流社會的人們一樣,很快從1898年之后對政治的冷漠轉為對政治的熱情,迅速轉變成一個君憲主義者,真誠相信君主立憲是當時中國政治上的唯一出路。
對于清廷的君憲主義呼吁,嚴復給予積極回應,并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君憲主義運動提供理論支援和學理依據。他在那一年(1905年)先后數(shù)次在上海青年會演講西方政治學,對世界上已有和現(xiàn)存的國家類型給予細致點評,以為要救亡,就必須將中國從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因為只有在立憲體制下,民眾才能通過議院輕而易舉地完成和平變革,實現(xiàn)政府更迭而不危害皇室利益,皇室也就可以在君主立憲體制下萬世一系,永享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