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慈禧太后以光緒的名義發(fā)布詔書:“朕沖齡入承大統(tǒng),仰承皇太后垂簾訓政,殷勤教誨,巨細無遺。迨親政后,正際時艱,亟思振奮圖治,敬報慈恩。乃自上年以來,氣體違和。惟念宗室至重,前已吁懇皇太后訓政一年有余。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值茲時事艱難,仰見深宮宵干憂勞。不遑暇逸,撫躬循省,寢食難安。敬溯祖制締造之艱難,深恐勿克負荷。且入繼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統(tǒng)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諸病何能望愈,用再叩懇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簡賢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tǒng)之畀。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欽承懿旨欣幸莫名。謹敬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為皇子。將此通諭知之?!?/p>
在皇親近支中,慈禧太后最終選了端王載漪的次子溥儁為大阿哥人選。載漪為道光第五子奕誴次子,咸豐十年(1860年)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襲貝勒爵位;1889年加郡王銜;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被封瑞郡王,不巧詔書錯寫成了端郡王,后來便因錯就錯改稱端王了。載漪的福晉,一說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內侄女),另一說是慈禧太后的養(yǎng)女,不過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載漪的福晉經常出入宮中,頗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這里稍微介紹下當時的近支王公。道光皇帝的子嗣不濟,長子、次子、三子均在他生前或去世或夭折,直到他近60歲時,才生下第四子奕詝(即咸豐皇帝),之后的9年里,又陸續(xù)有了第五子奕誴(惇親王)、第六子奕訢(恭親王)、第七子奕譞(醇親王),第八子奕詥(鐘郡王),第九子奕譓(孚郡王)。在同治皇帝死后無后的情況下,慈禧太后只能在近支王公的子嗣中選擇繼承人,她最初挑選了奕譞之子為帝,即光緒,而這一次,她選擇的是惇親王奕誴的后人。
由于名位和才干并不突出,載漪在戊戌政變之前少有建言,不為人所注意。但“廢立”之說興起后,載漪很快被推到了前臺,而他也絕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機會,隨后他幾乎是不擇手段、費盡心機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以圖把兒子溥儁扶上皇帝的寶座。
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溥儁是按當年吳可讀之議而入繼穆宗同治為嗣,名號為“大阿哥”。隨之,15歲的溥儁被接到皇宮內弘德殿讀書,以同治皇帝的岳父承恩公崇綺和原同治的帝師大學士徐桐為師傅。溥儁的“準太子”地位,使得其本生父端王載漪的周圍很快形成了一個“大阿哥黨”,當時有軍機大臣剛毅、大學士徐桐、禮部尚書啟秀、戶部尚書崇綺等人,此外還有莊親王載勛、載漪的兄弟載濂、載瀾等人。這派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剛毅、徐桐為代表的頑固守舊官僚,他們不通外務,一貫仇洋;另一類則是以載漪弟兄為首的滿族親貴,這些太子黨從小便不學無術,卻有著極強的權力欲望。這兩類顢頇宵小之徒湊在一起,不胡搞一氣反倒奇怪了。
據李希圣在《庚子國變記》中的記載,戊戌政變后,清廷懸賞十萬兩白銀捉拿康有為,但港英政府卻對康有為嚴加保護,刺客不得近身。慈禧太后得報后大怒:“此仇必報!”并當場將身邊的玉壺摔碎在地。英國、日本等國庇護康有為、梁啟超等亂黨的舉動和對光緒超乎尋常的關心,讓慈禧太后很是惱怒與不安,她覺得洋人是在有意刁難質疑自己在戊戌政變后執(zhí)政的合法性,外國的干涉也由此成了她的一塊心病,而載漪等鉆營之徒則很好的利用了慈禧太后的這塊心病,當他們聽說外國公使試圖阻撓“廢立”之后,更是群情激奮,恨得牙癢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