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晉楚爭霸
桓公的霸業(yè)是靠本來強盛的齊國做基礎的。當他稱霸的時代,晉國和秦國先后又在締構強國的規(guī)模,晉國在準備一個接替桓公的霸主降臨,秦國在給未來比霸業(yè)更宏大的事業(yè)鋪路。話分兩頭,先講晉國。
晉始封時都于唐今太原縣北,在汾水的上游;其后至遲過了三個半世紀,已遷都絳今翼城縣,在汾水的下游。晉人開拓的路徑是很明顯的。不過遷絳后許久他們還未曾占有汾水流域的全部,當汾水的中游還梗著一個與晉同姓的霍國,當汾水將近入河的地方還礙著一個也與晉同姓的耿國,前七四五年晉君把絳都西南百多里外的曲沃,分給他的兄弟,建立了一個強宗。此后晉國實際分裂為二。曲沃越來越盛,晉國越來越衰,它們間的仇隙也越來越大。這對抗的局面終結于前六七九年曲沃武公滅晉并且拿所得的寶器向周王買取正式的冊封。老髦的武公,受封后兩年,便一瞑不視,遺下新拼合的大國給他的兒子獻公去粘綴、鑲補。
獻公即位于齊桓公十年前六七六年,死于桓公三十五年。他二十六年的統(tǒng)治給晉國換一副面目。他重新修筑了絳都的城郭;把武公的一軍擴充為二軍。他滅霍、滅耿、滅魏、滅虞、滅虢,使晉國的境土不獨包括了整個的汾水流域,并且遠蹠到大河以南。但獻公最重要的事業(yè)還不止此。卻說武公滅晉后,自然把他的公族盡力芟鋤,免遺后患。我們可以想象晉國這番復合之后,它的氏室必定滅了許多,但在曲沃一方,自從始封以來,公子公孫們新立的氏室為數(shù)也不少。獻公即位不久,便設法收拾他們。他第一步挑撥其中較窮的,使與“富子”為仇,然后利用前者去打倒后者。第二步,他讓殘余的宗子同住一邑,好意地給他們營宮室,筑城郭;最后更好意地派大兵去保衛(wèi)他們,結果,他們的性命都不保。于是晉國的公族只剩下獻公的一些兒子。及獻公死,諸子爭立。勝利者鑒于前車,也顧不得什么父子之情,把所有長成而沒有繼位資格的公子都遣派到各外國居住,此后的一長期中,公子居外,沿為定例。在這種制度之下,遇著君死而太子未定,或君死而太子幼弱的當兒,君權自然失落在異姓的卿大夫手里。失落容易,收復卻難。這種制度的成立便是日后“六卿專晉”、“三家分晉”的預兆。話說回來,獻公夷滅群宗后,晉國的力量一時集中在公室;加以他憑藉“險而多馬”的晉士,整軍經(jīng)武,兼弱攻昧,已積貯了向外爭霸的潛能??上砟瓿撩耘?,不大振作,又廢嫡立庶,釀成身后一場大亂,繼他的兒孫又都是下等材料。晉國的霸業(yè)還要留待他和狄女所生的公子重耳,就是那在外漂流十九年,周歷八國,備嘗艱難險阻,到六十多歲才得位的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