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債》第二章 以物易物的謬誤(3)

債:第一個5000年 作者:(美)大衛(wèi)·格雷伯


有人認為,交易媒介(或稱為支付手段)的出現(xiàn),消除了需求的雙重匹配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觀點完全是人為想象出來的,并非實際發(fā)生的情況?!盀榱私饨灰酌浇榻o社會帶來的好處,”貝格(Begg)、費舍爾(Fischer)和多恩布施(Dornbusch)在2005年版的《經濟學》中寫道,“你可以想象一下以物易物經濟存在的不便?!薄叭绻裉煨枰阌米约旱膭趧尤ブ苯咏粨Q另一個人的勞動成果,”蒙德(Maunder)、邁爾斯(Myers)、沃爾(Wall)和米勒在1991年版的《經濟學解釋》中寫道,“想象一下你將遇到怎樣的困境?!薄跋胂笠幌?,”帕金(Parkin)和金(King)在1995年版的《經濟學》中寫道,“你擁有公雞,但想要交換玫瑰?!边@樣的例子可以無窮無盡地列舉下去。如今,每一本經濟學教材都以相同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這些教材中提到,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的某一段時期內,并沒有貨幣存在。那么這個時期是怎樣的呢?嗯,讓我們把貨幣從今天的經濟體系中剔除,推測一下那時的情景。那一定非常不方便!毋庸置疑,人們?yōu)榱颂嵘拾l(fā)明了貨幣,一定是這樣的。

經濟學家講述貨幣故事時,百分之百以幻想的以物易物世界作為開頭。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安排這個幻想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以及地點:我們在討論穴居人、太平洋島民,還是美國的邊疆居民?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約翰·德里費爾(John Driffill)編寫的教科書,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小鎮(zhèn),似乎位于某個虛構的新英格蘭地區(qū)或者中西部:

你可以想象一個農民正和小鎮(zhèn)里的鐵匠、裁縫、雜貨店主和醫(yī)生進行以物易物交易。但是,為了實現(xiàn)以物易物,必須滿足需求的雙重匹配……亨利想用自己的土豆換鞋子,喬舒亞想用一雙額外的鞋子換土豆,那么以物易物交易將使雙方都感到滿意。但是,如果亨利有木柴,而喬舒亞并不需要木柴,那么為了完成交易,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交易,采用多方交易的形式讓亨利能夠得到喬舒亞的鞋子。貨幣大大簡化了多方交易的過程。亨利出售木柴換取貨幣,然后用貨幣購買喬舒亞的鞋子。

再次強調一下,例子中的環(huán)境是虛擬的,但與我們當前生活的世界非常類似,唯一的區(qū)別就是不存在貨幣。因此,有一件事就非常不合理: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他怎么會愿意在這樣的地方開辦一家雜貨店?他如何進貨?但是讓我們把這兩個問題先放到一邊。每一個經濟學教科書的作者,都認為他們應該向我們講述同樣的貨幣故事,為什么?原因非常簡單: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從非?,F(xiàn)實的意義上來說,這個故事是最重要的。在1776年這個重要的年份,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道德哲學教授亞當·斯密正是通過講述這一道理,才使經濟學真正變成了一門學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