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的方法》第3章 幸福的意義(5)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 作者:(美)泰勒·本-沙哈爾


意義

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在《無政府主義、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State,and Utopia)中描述了一個假想的實驗,幫助我們區(qū)分和分辨幸福以及縱欲帶來的快樂。讓我們想象有這樣一部機器,可以讓我們產(chǎn)生“寫作一首偉大的詩篇,實現(xiàn)世界和平或者愛人并被人愛”的感受,或者任何我們期望的快感。這部機器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真實的愛,而且我們完全不會察覺到這是機器的作用。這里要問的是: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不會一生都選擇使用這部機器?另外一種問法是:如果一輩子都使用這部機器,我們會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

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機器。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所關(guān)心的并不只是我們內(nèi)在的感受。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自己的感受才重要,除了想體驗快樂外,人們還希望周圍環(huán)境與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幸福絕不僅僅是愉悅的情緒體驗。

不管是通過機器還是通過毒品來逃避情感,都是生活在謊言中。在機器提供的締造世界和平的虛假成就感與簡簡單單但卻能真實地幫助他人這兩者中,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后者。就好像有一個內(nèi)在的機制告訴我們:幸福不只是快感,我們更需要這種愉悅感的來源是有意義的。我們要證實自己的行為確實能夠改變世界,而不只是主觀感受而已。

就情感上來說,人類和動物并無太大區(qū)別,像黑猩猩這種智商比較高的動物,它們的情感與人類其實是很接近的。如果沒有情感的話(對動物來說可能用“感覺”一詞更合適),我們將喪失所有的動力,生命將無法維持下去。在沒有情感或感覺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像機器人一樣麻木。

我們在情緒的感知能力方面與動物類似,但又有本質(zhì)的不同。比如人類可以反思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巨大差異。我們有能力反思我們的感覺、想法以及行為,我們也有能力清楚地感知我們的意識和經(jīng)歷。

人類和動物的另一區(qū)別是,人類是有靈性的。在《牛津英語大詞典》里,靈性被稱為“真切地感受到事情的意義”。動物無法過有靈性的生活,其行為的意義只限于追求滿足感和逃避痛苦。

當想到有意義的生活時,我們經(jīng)常談到目標,卻忽略了目標感其實比設(shè)定目標更重要。當然,有目標或者實現(xiàn)目標并不能保證我們必然感受到生存的意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讓我們從內(nèi)心感到有意義的目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