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三月十日
上次未講《儒林外史》等,下次講到中國時,再講。
十九世紀,想起來真是音樂、文學(xué)的嘉年華(二十世紀是繪畫的嘉年華)。十九世紀文學(xué)之好,二十世紀達不到,看來人們也不愿意回顧。十九世紀被忘掉了,十八世紀更是“老掉牙”了——無知的人總是薄情的。無知的本質(zhì),就是薄情。
英國人說,十九世紀,上帝給我們太多文學(xué)的天才,音樂、繪畫的天才就不肯給我們了——當(dāng)十九世紀曙光初露時,英國誕生了幾位天才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三人并稱為“湖畔詩人”(Lake Poets),因三人在湖邊做朋友,寫詩得名——三人詩風(fēng)是不一樣的。接著又有拜倫、雪萊、濟慈,更有名望。這樣六個人,造成英國詩臺的燦爛局面。
到維多利亞時代,出詩人更多,丁尼生、羅塞蒂兄妹、勃朗寧夫婦、哈代,等等,幾乎可以和唐代媲美。不過先要打招呼,如果你們讀原作,會覺得如此天真直白簡單,看唐詩不會有這感覺??稍诋?dāng)時的英國,以為大好。
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的《抒情詩集》(The Lyrical Ballads,1798)出版,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開始。序言中宣布的所謂英國文學(xué)新精神,現(xiàn)在讀來有點言過其實,當(dāng)時就是這樣的(法國浪漫主義上臺時,幾乎吵架似的吵上來)。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律師的兒子。劍橋受教育。1790年游歐,正值法國大革命。他同情革命者,與吉倫特派成員(Girondists)交朋友,回國后職志做詩人。當(dāng)時詩人是沒有收入的,他以律師、記者職業(yè)營生。時值他好友死,遺九百鎊,遺囑要他專以這筆錢做詩人——這樣的事多美!華氏靠這九百鎊成為詩人。
他在山頂租宅,在湖畔與柯勒律治和騷塞作詩。不久父死,又得遺產(chǎn),更兼高職,以后得“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稱號,高壽八十。詩人中運氣最好的大概是他。
他歌詠自然與人生,以農(nóng)家風(fēng)物、兒童天趣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