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論(2)

日本陰謀七十年 作者:戴季陶


明治維新,都知道是起初打著尊王攘夷的招牌,而幕府一倒,后來政治的建設成績,卻大過當初的預想。這是天皇圣明嗎?是元勛元老的努力嗎?是統(tǒng)一的效果嗎?直到明治四十一年,日本文明協(xié)會叢書出版的《歐美人之日本觀》,還是說,我們動輒把日本維新的成效歸功于日本人一般的天才,事實卻是相反,日本之一大飛躍,只是指導者策劃得宜,地球上任何邦國,沒有像日本指導員和民眾兩者間智力教育、思想、伎倆懸隔之大的,而能使治者與被治者之間的無何等嫉視,不缺乏同情,就是指導者策劃設施一切得宜,他們遂能成就此之當世任何大政治家毫無遜色的大事業(yè),(略見原書中篇第一節(jié))這樣淺薄皮相的話,我從前看見,就覺得肉麻得沒趣。而季陶先生說:

那時代歐美的民權思想,已經(jīng)漸漸輸入進來,漢學思想和歐美思想相融合,就有許多人覺得這一種非人道的封建制度,非打破不可,這實在是由種種環(huán)境發(fā)生出來的“自覺運動”。……明治維新,一面是反對幕府政治的王政統(tǒng)一運動,一面是民間要求人權平等自由的運動……這民權運動是思想上的革命,是人類固有的同情互助的本能的發(fā)展,而歐洲思想做了他們的模范,和薩長兩藩??繌娏碚紦?jù)政治地位不同。且看民權運動最有力的領袖板垣退助,他的思想完全是受法國盧騷《民約論》的感化[1],近來日本的文化制度,雖然大半由德國學來,卻是喚起日本人的同胞觀念,使日本人能從封建時代的階級統(tǒng)治觀念里覺醒起來,打破階級專橫的宗法制度,法國民權思想的功績真是不少。而我們更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材料來證明“辯證唯物論者”的階級斗爭的理論,并不合革命史上全部事實。[2]譬如日本維新的結果,解放了農(nóng)民階級,使農(nóng)民得到土地所有權和政治上法律上的地位,這個運動并不是起自農(nóng)民自動,而仍舊是武士階級當中許多仁人志士鼓吹起來的。

季陶先生在日本維新一個大過程中,并不是抹殺一切指導者的勞績,不過他有很深的理解,和上述《歐美人之日本觀》的一段膚淺可笑的議論不同。他說:

一個時代的創(chuàng)造,有很多歷史的因緣,絕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創(chuàng)得起來的。不過領袖的人格和本領,也是創(chuàng)造時代的一個最大要素。創(chuàng)造時代的人物,不一定是在事功上,有的是以思想鼓舞群倫,有的是以智識覺醒民眾,有的是靠他的優(yōu)美的道德性,給民眾作一個信仰依賴的目標,有的是靠他堅強的意志,一面威壓著民眾,同時作民眾努力奮斗的統(tǒng)帥者。至于智仁勇兼?zhèn)涞氖フ?,往往作了前期的犧牲,再供彼人的信仰,而不得躬與成功之盛。

所以普通人看日本維新史,都曉得薩摩長門并起,而長藩的人物,一直延續(xù)到今日,尚成為日本的軍閥,薩藩的領袖西鄉(xiāng)隆盛,卻是失敗的英雄,只有追悼他維新以前的勛業(yè)。而季陶先生說:

一代歷史的創(chuàng)造,不是簡單的東西,成功失敗,不是絕對的問題?!瓊€人事功上失敗的,倒往往是時代成功的原動力,而個人事功上成功的,往往是享失敗者的福。我們試把這幾十年歷史通看起來,西鄉(xiāng)隆盛失敗了,然而他的人格化成了日本民族最近五十年的絕對支配者,各種事業(yè)的進行,都靠著他的人格來推進。當時隨著他敗了的土肥兩藩的勢力,一化而為后來民權運動的中心,直到今天,他的余蔭還是支配著日本全部的既成政黨。那事功上成功的長藩,一方面不能不拜倒在西鄉(xiāng)的人格下面,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隨著公論的推移,定他的改策。即以事業(yè)說,西鄉(xiāng)的征韓論,直到死后十八年依然成為事實,到死后三十年,公然達到了目的。假使明治四年西鄉(xiāng)的征韓論通過了,也許是闖了一場大禍,日本的維新事業(yè),完全付之東流,而西鄉(xiāng)的人格也都埋沒干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