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章 大革命爆發(fā)時,輿論褒貶不一(1)

舊制度與大革命 作者:(法)托克維爾


沒有任何歷史事件能比法國大革命更讓人捉摸不透了。它不斷提醒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告誡他們要謙虛謹慎,不要對任何事情做出武斷的判斷。因為從來沒有比它更偉大、更影響深遠、更醞釀成熟但更無法預料的了。

就連天才的腓特烈大帝 也不知道法國到底怎么了。可以這么說,他的手碰到了革命,但眼睛卻沒有看到。不僅如此,他仿佛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沖動行事,但實際上卻成了革命的先行者和代言人。他沒有看到革命正在迫近。當革命就在眼前,它和歷史上的一般革命完全不同的那些特點,全都沒引起人們的注意。

大革命引起了整個歐洲的矚目,它在國外催生了一種模糊的信號: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來臨。歐洲各國都懷著對變革和改變的希望,但這些希望并不真切,沒人確切地知道大革命究竟應該帶來什么樣的變革和改變。這種模糊的預感使普通民眾的思想騷動起來,但各國的君主和重臣們竟然對此無動于衷。一開始,各國君主和重臣認為,革命不過是一種周期性的疾病,每個民族都會得病,它只是踩著鄰居的尸骨在政治上向上爬的一種手段,這是唯一的結果。如果他們確實道出了大革命的真諦,那也是無意的;1791年,德意志的主要諸王齊聚皮爾尼茨城堡宣稱,歐洲各國所有君主的權力都受到了法皇曾經(jīng)受到的威脅,他們說的是實情,但實際上他們心底絕對沒有這么認為。當時的秘密文件證明,這種說法只是個巧妙的借口,遮掩他們的真正意圖,在大眾面前粉飾自己。他們完全明白——或者自認為完全明白——法國大革命不過是一次暫時的地方性事件,只需漁人得利即可。基于這種堅信,他們精心計劃,巧妙布局,秘密簽訂聯(lián)盟協(xié)議,他們認為一定會有戰(zhàn)利品,而且仿佛就在眼前,于是很早就開始互相爭奪。他們互相分裂又相互聯(lián)合,一切就緒??傊?,他們?yōu)樗械目赡苄宰龊昧藴蕚?,唯獨沒有準備好接受事實。

英國人對自己的歷史 仍然記憶猶新,已經(jīng)長期享受政治自由的樂趣,所以能看清事實。透過濃霧,他們的確看到一場偉大的革命正在穩(wěn)步逼近;但是他們看不清它的形式,也看不清法國大革命到底會對世界的命運帶來什么影響,對英國的利益又會帶來什么影響。大革命爆發(fā)前,亞瑟·楊格 正在法國游歷,他感到有場大革命迫在眉睫,但對于它的真正意義卻判斷得絕對錯誤,他害怕大革命會使特權階級的權力進一步增加。他說:“這場革命會提高貴族和教會的地位,恐怕會弊大于利?!?/p>

從大革命爆發(fā)第一天起,伯克 的心里就被恨意點燃,他痛恨革命,不過也曾一時猶豫過。他首先得出推論,就算大革命不能摧毀法國,也必將使其虛弱不堪。他說:“當下的法國,從政治角度看,必將被歐洲體系摒棄在外。很難判斷她重新成為領袖大國的可能性,但現(xiàn)在我認為政治意義上的法國已經(jīng)消失,而且更加確信的是,她要重新恢復以前的積極健康狀態(tài)得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一代法國人將來評價起自己的國家,會像那位古人說的一樣:‘我們聽說高盧人曾經(jīng)也很驍勇善戰(zhàn)?!?/p>

親身參與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判斷就會失準。大革命爆發(fā)前,沒有哪個法國人知道革命將帶來什么結果。在當時的大量陳情書中,我只找到兩份帶有對民眾的畏懼情緒。其他所有人害怕的是貴族——當時還叫國王家臣——繼續(xù)保持壓倒性的特權。人們評價三級會議太過軟弱,而且為期太短。人們擔心自己會受到暴力威脅。貴族對此則尤為擔心,幾份陳情書要求:“瑞士衛(wèi)隊 應當宣誓絕不把槍口對準公民,即使發(fā)生暴動和暴亂。”只要三級會議能自由召開,一切弊端都會被會糾正。必須施行的改革很多,但做起來并不困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