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益而大公
香港中文大學
沒想到,我第一次來香港的第一件事是認識一株桑樹。
第一天到達香港中文大學,走在一條小道上,忽然瞅見身旁一個可以平視的牌子。硬質(zhì)的白色半透明的圓角卡片是這瘦瘦的樹的身份證:“桑,Morus alba,White Mulberry,桑科Moraceae,香港中文大學”,左側(cè)是條紋碼,牌子上端有兩個小孔,繩子穿過,恰好環(huán)繞樹干,成一條美麗的項鏈。
這是我第二次當天使成長營的志愿者,天使成長營是小天使行動基金(LAA)的項目A-Action 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旨在“選拔本年度‘天使項目’團隊進行經(jīng)驗分享,并邀請相關領域?qū)<覍⒓映蓡T進行集中能力培訓,提高志愿服務及公益實踐的能力”。
慕著“慈善之都”的美名來學習公益,這個小牌子就給我上了第一課:或許公益就是對最普遍、最平凡的生命報以尊重。
教學樓門口拐角放置的雨傘;剛擦完地的阿姨迅速擺好的“小心地滑”的提示牌;草坪間的亭子柱上“晚上請保持安靜”的貼示;方便快捷的自行車??奎c;停放井然的汽車;獨立規(guī)整的垃圾站;一步一景的綠色園地……這開闊美麗的港中大給我上了第二課:公益也是公德,是在點滴之間為人人的方便和舒心服務。
正式的課程開始了,是三天的義工培訓,在港中大的社會工作學系。
精心組織的團隊游戲、戶外活動、角色模擬和悉心講解等等,這些組織者所設計的培訓內(nèi)容都引人思考。我還記得他們自我介紹時, 讓大家握緊拳頭,再用五個手指頭表示義務工作需要的五個品質(zhì),一個一個展開,最后張開雙手向身邊的人問好。三天的培訓體現(xiàn)出這幾位培訓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自身對義工的深刻理解、豐富經(jīng)驗。由于我們團隊中很多是中小學的學生,所以培訓會更多照顧他們,而其目的和意義都是能被我們稍大些的孩子看出個所以然的。不過我每天問自己:你真的理解看似簡單的培訓內(nèi)容嗎?真的理解“所以然”嗎?
我了解到,義工培訓在香港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種產(chǎn)業(yè)了,不管是否盈利,都普遍正規(guī)、專業(yè)、系統(tǒng)化。很多的培訓機構鋪展開的面是社會性的,走進企業(yè)、學校、政府等各個領域和單位。這種產(chǎn)業(yè),更是一種風氣。換句話說,這樣的義工培訓被需要、有市場。
我希望這樣的義工培訓可以在內(nèi)地發(fā)展起來,特別是針對學生?,F(xiàn)在很多中學的志愿服務都“學分化”了。很多人大概只把它當做義務勞動(當然這也是一部分),比如站站崗、擦擦地,還有迷糊的人大概是被志愿的。這很大程度上讓我覺得不是學生品質(zhì)和態(tài)度的問題,而是環(huán)境和認知的問題。若是從小學開始,有培訓師為孩子不僅講幫助、關愛和奉獻(而非流于思想品德課的模式),更與孩子講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到底怎樣行動起來才可以稱作“志愿者”,會更實在。這樣也令他們服務的單位更放心了。不過這樣的義工培訓應該由一些有公益精神的人去主張、去帶動、去資助,不然這活兒真的夠辛苦。
第三課:義工的專業(yè)化訓練是在細節(jié)上為提高志愿服務的質(zhì)量做的有效鋪墊。香港義工普遍實在、嚴謹?shù)膽B(tài)度是:不強調(diào)個人的志愿精神,而看重服務本身帶來的實際效果。這樣的風氣讓社會實現(xiàn)義工“產(chǎn)業(yè)化”,能夠系統(tǒng)、良好運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