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寫在了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中。美國人關上油管不到兩個月,結果就顯現無疑——1941年9月,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在華盛頓對新聞界說:“東京全市,連一輛出租車都沒有了(意思是說,日本沒有汽油了)?!?/p>
我們注意到美國人從全力支持日本在華擴張,到停止物資供應的時間轉折點是在1941年7月。而此前的6月22日,蘇聯遭受了希特勒的突然襲擊,從此集中國力進行衛(wèi)國戰(zhàn)爭,再也無力在中國推進其影響力。而美國人扶植日本以抗衡紅色蘇聯在華勢力的考慮也就是多余的了。
在沒有美國及其盟友(如荷蘭)的戰(zhàn)略物資支持的情況下,日本的戰(zhàn)爭機器立刻就要停止。那資源貧乏的島國,根本支持不了對華戰(zhàn)爭。
日本人只剩下了一條路——直接奪取盛產原油、橡膠等戰(zhàn)略物資的東南亞。它也就真的這么干了,那就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我們不妨索性再暗黑一把:若羅斯??偨y(tǒng)和美國軍方預料不到這個結果,那才叫作小覷了盎格魯-撒克遜新教白人精英的智慧了呢!
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美國人送給日本人的鋼鐵,后來有很多以美軍將士體內子彈的形式回到了美國。但是,美國人成功達到了其戰(zhàn)略目的:
先利用日本壓制蘇聯在遠東的勢力(這點,也是英法的愿望),并壓制、削弱、最終驅逐了英、法、荷蘭在東亞、東南亞的殖民勢力。
然后在戰(zhàn)略資源、能源(橡膠、石油等)問題上卡住日本的脖子(聯合荷蘭、英法對日本禁運)。
失去驅動戰(zhàn)爭機器的動力和原料而走投無路的日本,要么乖乖吐出既得利益(這意味著日本軍部勢力退出日本決策圈,并且吐出全部既得利益),要么拼死一戰(zhàn)——它當然選擇后者(這個結果,如果說羅斯??偨y(tǒng)猜不到,鬼才相信):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背景。
在破局之后,美國人挾“全球反法西斯、拯救全人類”的光輝大旗,領導全世界人民,徹底擊破日本。
以后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