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所有的共產主義運動和政黨都奉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為圭臬。很快,蘇聯(lián)的經驗成為對馬克思主義官方的解讀與實踐。這種誤解在冷戰(zhàn)時期不斷強化。當蘇聯(lián)解體使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顯得一文不值時,實際上蘇聯(lián)并沒有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
與蘇聯(lián)不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遵循了馬克思對經濟的論述。在中國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本源與發(fā)展。實際上,馬克思的著作中絕大部分都是關于資本主義體系弊端的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為未來共產主義的設想。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的設想包括兩個方面: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社會的消失。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觀點只是一種設想、一個輪廓,并沒有具體的闡述。馬克思首先且主要是一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窮其一生的時間都在觀察他所生活的世界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只有少部分的時間花在政治理論的探究上,而其政治思想實際上也是其經濟分析的結晶。實際上,馬克思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行動與柏拉圖相爭,馬克思對世界未來的設想只是一個粗淺的輪廓,并不存在政客們所期待的那種具體的論述。
與馬克思相比,列寧和斯大林截然不同,他們只是政治家。他們觀察周圍的世界,并試圖根據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解對俄國進行改造。這樣,他們根據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來描繪俄國的藍圖。列寧并不是一個哲學家,斯大林更不是,這是世人公認的。所以就不難理解,對他們來說,對世界發(fā)展的大事進行思考是多么困難,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缺乏世界性的視角。
實際上,毛澤東也并不理解蘇聯(lián)模式。盡管中國和蘇聯(lián)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都是農業(yè)大國,但是兩國人民截然不同。因此,中國的領導人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也就是革命的思想——無產階級專政,并隨后在中國將其變成了現實。當我們在中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解讀時,發(fā)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共產主義的政權也是一種專政,正如資本主義政權一樣。但是不同的是,中國的專政是大多數人的專政,而非少數精英的專政。當中國向資本主義學習的時候,資本主義的政治——精英專政卻不在其學習范疇之內。
在此,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專政”這個詞。馬克思用這個詞描繪資本主義的演進,并認為專政只存在于剝削體系內。就此而言,生產手段掌握在人民手中,生產活動也歸人民所有。然而,政府在此過程中都必須深入其中,因為剝削仍然存在。
將利潤從資本家的手中奪回來并不意味著要摧毀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切。雖然工人階級掌握一切時的收入狀況的確要比從資本家手中討一些殘羹冷炙更加平等,但是事實的確如此。然而,在這一階段缺少的不是工資的平等,而是提供平等機會的體系。在新自由主義體系中選擇的自由正是個人激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