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哲學家阿爾伯特·加繆(Albert Camus)提出過一個問題:我應該自殺還是享受一杯咖啡?他認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選擇。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選擇,生活中永遠充滿了選擇。存在,至少是人類的存在,是由人們作出的選擇來定義的。若當真如此,那么我們面對比以前更多的決策和選擇,究竟意義何在?
想一想你早上醒來后會干什么。你下了床,慢吞吞地走到浴室,刷牙,洗澡。我們甚至可以把事情再細分一下:取出牙刷,打開牙膏蓋,把牙膏擠到牙刷上……
即使是這樣一個乏善可陳的起床“儀式”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選擇。你可以不刷牙,不洗澡,不穿內(nèi)衣。也就是說,當你還睡眼惺忪,連第一杯咖啡都沒喝上的時候,就已經(jīng)做了一連串的選擇了,只是平時你都不曾注意到罷了。其實你也可以干點別的,不過卻沒意識到其他可能性。
這些晨間的活動是那么根深蒂固、司空見慣、不由自主,在不假思索中就全部完成了。因此盡管從邏輯上你的確可以選擇干點別的,不過這種選擇的自由并沒有帶來實在的感受。到了周末,事情或許會變得不太一樣。你可能會躺在床上問自己,要去洗個澡呢還是等一下再去,或者會把早上剃須這個環(huán)節(jié)也省了。不過在工作日,你一般都會自然而然地完成這些事。
這絕對是件好事。因為如果每一步都變成經(jīng)過精心計算的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每天都要累得夠嗆。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選擇逐漸從一種內(nèi)隱而且缺乏真實感的事,轉(zhuǎn)變成外在的、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存在。我們今天要面對史無前例的困難選擇。
要是有人企圖剝奪那些我們一直擁有的選擇權(quán),我們可能會深深不忿。要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在某件事情上有沒有選擇,那我們應該會選擇凡事都有選擇。不過隨著選項不斷增加,你會越發(fā)覺得心里難受。
正如我在第 1章中所說,我們掉進了弗雷德·赫希所說的那種“小決定暴政”的陷阱。在任何一個領(lǐng)域,我們都會不斷增加新的選項,但是從不會把所有選項都瀏覽一遍。盡管如此,在每個領(lǐng)域接受新的選擇,其實就等于接受全部選擇,附贈一個讓自己感到力不從心的結(jié)果。
在下一章,我們將會探討怎樣減輕選擇太多的負擔,從而逐漸減少隨之而來的壓力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