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90年代中期的童年:質(zhì)樸游戲
生活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的孩子,擁有可能是建國以來最幸福的童年。在這個年代,舊的毒素雖未肅清,但舊的美德也還殘存。孝順、義氣、忠誠、舍己為人……是那個年代真實且主流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商業(yè)海潮漸次彌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
政治對孩子的關照,在這個年代明顯減弱;商業(yè)對孩子的誘奸,在這個年代也未成為主流。孩子的群體習性濃厚,不像稍后時代的獨生子女那樣經(jīng)常淪為小孤島。于此年代成長的孩子,有相對自在的空間,相對密切的人際交往,更可能健康成長。
質(zhì)樸游戲是這個年代長大的孩子的集體記憶。滾鐵環(huán)、拍煙片、打子彈殼、丟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雞、抽陀螺、抓子兒……印象深刻的還有吹紙人,就是剪下連環(huán)畫中的騎馬戰(zhàn)將,互相吹著廝殺。技術好的能吹出各種角度的旋轉(zhuǎn),還能把紙人吹起來從半空中落下刺對方腦袋,最后這招其實不實用,但是很有型,可以從心理上打擊對手。
在質(zhì)樸游戲之上,電子游戲冉冉升起,大約始自80年代后期。從最早的《魂斗羅》《超級瑪麗》《沙羅曼蛇》等插卡式游戲,到后來的《街霸》《侍魂》《三國志》等街機游戲,深入童心,風靡一時。
與此同時,港臺乃至日本和歐美的流行音樂、影視、卡通等娛樂產(chǎn)品大規(guī)模登陸中國內(nèi)地。由此衍生了不干膠明星貼紙、海報、磁帶、錄像帶、寫真集等等產(chǎn)品。孩子們在臥室墻上貼滿周慧敏,又在枕頭邊放上單卡錄音機,聽張國榮和譚詠麟。
當《霍元甲》播放的時候,孩子們就像在過狂歡節(jié),他們看著電視,快速揮動胳膊,打一趟迷蹤拳。同樣重量級的電視劇還有《射雕英雄傳》。片中翁美玲、楊盼盼、黃日華、苗僑偉等人的不干膠,更是遍布大小書包、文具盒、筆記本。
就動畫片而言,男生最愛《變形金剛》,他們常在空地上跑來跑去,一邊模擬變形的聲音,一邊大叫:“汽車人,變形出發(fā)!”女生則愛《花仙子》,每個女孩心里都藏著一片七色花。就漫畫而言,日系的《圣斗士》《七龍珠》《機器貓》,港系的《中華英雄》《龍虎門》等,是孩子們永遠的美好回憶。
港產(chǎn)片也是童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雄本色》一出來,叼火柴棍的小男生到處可見;《賭圣》系列則推廣了大背頭和巧克力……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們的花樣年華。
精神娛樂之外,更有口腹享受。這個時代的零食,民俗味道濃郁:蘿卜片兒、烤紅薯、冰粉、糖人兒、棉花糖、炮筒、棒棒糖、絞腸兒……此外,還有現(xiàn)在已很少人吃的東西:果丹皮、酸梅粉、麥乳精等。如雷貫耳的零食品牌則至少有:大大口香糖、太陽牌鍋巴、娃娃頭雪糕……
太啰唆了,人一回憶童年,就是這種鬼樣子,但心里一定泛濫著傷感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