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億種活法》1977-1994報業(yè)復蘇:新新聞主義的興起(1)

十三億種活法 作者:宋石男


1977-1994報業(yè)復蘇:新新聞主義的興起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報業(yè)進入新時期。第一個表現(xiàn),是晚報的復蘇。

1979年11月,《南昌晚報》率先復刊。兩個月后,昆明《春城晚報》創(chuàng)刊。這是“文革”后創(chuàng)刊的第一份晚報,在業(yè)界有“報春燕”之稱。其后,《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老牌晚報先后復刊。截至1982年底,全國已有晚報19家,超出“文革”前的規(guī)模(這個數(shù)字1999年將升至146家)。新興的晚報多為4開,又叫“小報”,比起傳統(tǒng)“大報”(黨報)而言,更關注社會、文化、娛樂新聞,不那么生硬,較為柔軟。

報業(yè)的發(fā)行在80年代得到突破。此前報紙發(fā)行全靠郵局,這時逐漸有了零售報刊點,還出現(xiàn)了流動報販。發(fā)行創(chuàng)革對報紙的繁榮極為重要,有了發(fā)行的保證,報紙商品化才成為可能。不過,在80年代,報紙商品化并非主流。在這個理想主義蔚為主流的年代,“報人辦報”才是最強音。

“報人辦報”之所以成為可能,又起自《光明日報》1978年5月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文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zhuǎn)載,并由新華社轉(zhuǎn)發(fā)通稿,引發(fā)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改革開放的合法性開出證明書,也揭開了壯麗多姿的80年代的序幕。

1979年,“張志新案”轟動全國,報界集體發(fā)聲?!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吨袊嗄陥蟆方M織了大量討論文章,希望把張志新之死變成中國的“德雷福斯案件”。《人民日報》還將讀者來信摘錄的總標題,起名為“人民的義憤”。

在1979年的中國,張志新案引發(fā)了一場對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對黨內(nèi)政治生活正?;瑢O權(quán)政治的全民“天問”。媒體本身也開始反思。先后在新華社、《光明日報》做記者的陳禹山,曾采寫張志新案,他說:“是這么多人合力共同‘殺’死了張志新……我也有責任--當年我是新華社記者,那鋪天蓋地的‘造神’文章里也有我的一份。我當時沒有張志新的覺悟,不過,真有的話,估計我也不在了?!?/p>

“這雨后的青山,如淚洗過的良心”。報紙的臉上開始有了血色,漸漸從宣傳本位回歸新聞本位。曾任職《人民日報》多年的祝華新,2006年起開始撰寫系列博文《人民日報,叫聲同志太沉重》。他回憶,1978年到8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每篇重磅文章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復雜的博弈,“在這些博弈中,作為黨報的《人民日報》所表現(xiàn)出的勇氣與智慧,無愧于中國第一大報的稱號”。80年代的《人民日報》,發(fā)行量創(chuàng)歷史地達到600萬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