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把“歷史”當(dāng)現(xiàn)實(今史)來寫嗎?是把偷情合法化嗎?還是想描寫一個情欲“解放”了的少婦形象,以加強故事的可讀性與吸引力?
可是一味追求可讀,莫言再一次傷害了歷史的真、人物性格心理的真。
進而,為能以假亂真,作者把班主之女,一個精靈尤物,硬是莫名其妙地許給了一個形同孤兒的呆瓜。她就有了不得不偷情的基礎(chǔ),時時、次次主動出擊,上門為那個大齡的縣令獻出肉身。
難道這就是可歌可泣的“愛情”?他們哪一樁哪一件能夠般配、相互吸引?到底是肉欲在驅(qū)使、作用,還是“愛情”結(jié)晶?
莫言只注重故事的曲折離奇本身,丟舍其余。這是很可惜的事。
莫言還大量地寫酒文化,涉及《百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和中國作家的缺席》作者所提及的“酒神精神”。
他從《紅高粱》電影的走俏、走紅里受到啟發(fā),從尼采、《聊齋》和一些評論家那里得到靈感,想在酒上大做一番文章,便寫出一部神神道道的《酒國》。象征社會很黑,貪官吃人。
莫言成長時的阻力
莫言對自己的“走極端”“寫極致”“審丑”“非理性”等非議是這樣辯解的:
我很不愿讓自己的思維納入“理性”的軌道,但長久不“理性”又有被人猜測為“精神變態(tài)”的危險,我不得不按照批評家們的教導(dǎo)來“理性”、來“節(jié)制”,果然是把“狂氣”和“雄風(fēng)”收斂了。我多么愿意成為一個被文學(xué)權(quán)威們視為掌上明珠的、不異端的好作家……但到底不行,正所謂“烏鴉叫不出畫眉聲”。
當(dāng)代中國,除了農(nóng)民意識還有什么別的更先進的意識么?既然沒有,那么,農(nóng)民意識中那些正面的、比較可貴的一面,就變成了我們作家、起碼是我個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的精神支柱。這種東西我在《紅高粱》里得到比較充分的發(fā)揮……我痛恨天下地上的一切神靈。在我們這個很獨特的社會里,我們一味地歌頌真善美,(但它們)能不能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出我們社會的面貌來?有人說我是現(xiàn)代派作家……我認為我是一個最現(xiàn)實的作家。我所有的作品都充滿了非常濃郁的現(xiàn)實主義的氣息……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很多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