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對于中日近代文論中的基本概念也選擇了十五個,并對此做比較語義學的研究,這些概念包括:1.革命/文學革命;2.古典文學/近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3.西學/中學(國學/國粹/國故);4.民族文學/國民文學;5.貴族文學/平民?民間?大眾文學(雅/俗);6.東洋(方)文學/西洋(方)文學;7.世界文學;8.文學史;9.新文體;10.翻譯/翻譯文學;11.佛典(經(jīng))翻譯文學;12.寫實/寫實主義;13.美/審美/耽美;14.悲劇/喜??;15.余裕。對以上三十個關鍵概念與范疇,以“比較語義學”的方法加以深入探究,在語言學、哲學、美學、宗教學、文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視閾中,研究中日這些相關概念的生成及歷史文化背景的關聯(lián),相關詞語遷徙流布的路徑,詞義的對應與錯位,相關詞語的概念化、范疇化的過程及其相互影響。此部分的研究,是本人主持的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項目《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理論基本概念的起源與發(fā)展》課題中的一部分,并將以《中日文論相關概念比較考論》為題,將古典與近代兩部分合并出版。
總之,比較文學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個很前沿的學科。它的前沿性主要應該體現(xiàn)于它的理論創(chuàng)新上的探索性、學術觀念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學術方法的多樣性與新穎性?!罢Z義學”無論在中外學術中都不是一種新方法,但在此基礎上改造優(yōu)化而成的“比較語義學”方法,對比較文學研究而言無疑是一種新方法。它的運用,可以一定程度地更新既成的比較文學研究模式,特別是對中外文學交流史、東方文學、東亞文學關系史而言,“比較語義學”的研究方法的運用,必將能在文學交流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等“線性模式”之外,在“點”的研究上有所加深,從而開辟另一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