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辨—中日“文”、“文論”范疇的成立與構造
現代日本學界,均將日本古代關于文學的相關思考及言說,統(tǒng)稱為“文學評論”或“文學論”。所謂“文學評論”或“文學論”是借用的西洋術語。筆者認為,對此有必要加以反省與檢討。站在中日古代文學關系的角度看,要講日本古代的所謂“文學批評”,首先應該說清對于古代日本人來說,“文”是什么,西方的“文學批評”這一概念,與日本之“文”是否能夠對應與吻合,進而可以就中國的“文論”概念對日本的適用性問題加以考察。
一
《易經·系辭下》曰:“物相雜,故曰文?!薄墩f文解字》曰:“文,錯畫也。象交文?!眱蓵馑枷嗤?,都是指不同事物、不同的“像”(形象)錯綜交叉,形成“文”,形成一種裝飾,這也是“文”在中國的元初含義。此后,“文”成為一個派生性、衍生力都很強的詞,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其意義不斷引申,逐漸多層次化?!拔摹弊謧魅肴毡竞螅浠玖x與中國之“文”相同,并且也有很強的衍生力與派生性,是語義較為豐富復雜日本漢字之一,光基本讀音就有三種a,而且使用頻率一直很高。例如,在日本247個朝代中,歷代天皇年號字頭用字里頭,使用“文”字的就占15個,在“天”、“永”、“元”之后,據第四位。在中國,“文”在其元初意義的基礎上,很快被抽象化,成為中國哲學、美學與文論中的重要范疇。對此,國內外學者在有關著作中都做過論述。b從文學的角度看,如果說“道”論是文學“本原論”,“心”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論,那么“文”論就是文學的審美特征論?!拔摹敝饬x的這一規(guī)定性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美學。老子、莊子、孔子等中國古代原創(chuàng)性思想家,都將“文”看作是天地之大美,是宇宙萬物、社會人倫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