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于1898年發(fā)起了變法維新運動,因為1898年正是中國農(nóng)歷中的戊戌年,因此這次簡短的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又被稱為戊戌變法。這次變法在細節(jié)上要求改革軍隊體系、教育體制等,而在國家政權(quán)的組織形式上,則要變皇權(quán)專制為君主立憲制,結(jié)果因當時支持變法的皇帝光緒并沒有真正掌握最高決定權(quán),掌握著最高決定權(quán)的慈禧太后卻堅決地反對變法,導致這次變法維新運動雖然有一個轟轟烈烈的開場,卻也不得不草草收場。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出逃,另外一些支持變法的人士則死于屠刀之下。這場變法維新運動前后推行103天,因此也被稱為百日維新。百日維新同樣無法將中國挽救出愈益下沉的泥潭。
到了20世紀初,中國的封建專制越來越不合時宜,國家的統(tǒng)治能力也越來越弱,內(nèi)憂外患層出不窮。雖然清政府在1905年時宣布要逐漸推行君主立憲制,但雷聲大、雨點稀,政府官員們出訪西歐考察各國的政治體制更像是做秀而不是實干。在此過程中,民眾對于中國現(xiàn)狀的痛心越來越重,對于腐朽的清王朝的反感也越來越重,一次次民間起義不斷上演。
雖然很多起義不斷被清政府剿滅,但1911年10月爆發(fā)的武昌起義卻獲得了成功,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勢。其他很多城市要么爆發(fā)起義進行響應,要么一些清政府官員迅速表示支持起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這次革命徹底扭轉(zhuǎn)了中國的局面,使清王朝的大廈搖搖欲墜,一個革命、民主、高效的新政權(quán)似乎噴薄欲出。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由于當時重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在清朝重臣袁世凱的手中,革命者與袁世凱不斷舉行談判,最后談判的結(jié)果是只要能確保推翻清政府,并支持共和體制,袁世凱就可以就任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最終,袁世凱逼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將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讓與了袁世凱。袁世凱雖然表面上支持共和體制,暗地里卻做著君王夢,他希望成為中國歷史上另一個高高在上,獨斷專行的皇帝,而不是成為在分權(quán)制衡的共和體制中為國家服務的總統(tǒng)。
為了避免中國歷史重回封建專制的老路,孫中山等人再度展開了反對袁世凱的斗爭。最終,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的皇帝就一病而亡。袁世凱曾經(jīng)的下屬,即北洋軍閥們展開了你爭我奪的混戰(zhàn)。經(jīng)過軍閥之間不斷地博弈較量,蔣介石成為了軍閥中的佼佼者,國民政府成為了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國民黨各派新軍閥依然只是表面上接受蔣介石中央政府的統(tǒng)轄,實際上依然各自為政。蔣介石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長期不能夠化解,中國的發(fā)展之路也依然晦暗不明。
在目睹了中國日益落后與動蕩境況,以及對諸種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依然不能給中國指引一條光明之路失望之后,中國的一批仁人志士開始借鑒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與教訓,認為中國只有走一條共產(chǎn)主義的道路,才能夠真正救中國,并帶領(lǐng)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于是,這些仁人志士組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為著宏大的目標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