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實行嚴格的階級內婚制,各聚居區(qū)通婚范圍頗不一致,有的地區(qū)父系親族間或母系親族近親間禁止結婚,有的地區(qū)則父系親族幾代之后可以通婚,而母系親族間并不禁止。家庭形式有多種,而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家庭組織以男性為中心,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在富有人家也存在,但比例極少。藏族婚前男女社交比較自由,婚后由男子繼承財產,女子即便招婿也要從屬于男方。藏族的一夫多妻制,主要是由于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經濟原因而存在。夫妻離異或再娶、再嫁和私生子女均不受社會歧視,但與“下等人”通婚則會遭到非議。藏族中的特殊群體——僧人,除黃教嚴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許結婚。僧人結婚要在本派寺院舉行宗教儀式,婚后在寺外安家。
藏族通行天葬,即鳥葬,也就是把尸體放在空闊的天葬臺上由鳥類自由啄食,以食凈為祥。藏族認為天葬寄托著一種靈魂升上“天堂”的愿望,是藏族對死后的一種精神寄托。藏族的活佛和古代的一些領主死后,也進行火葬。達賴喇嘛死后則采取塔葬,其遺體被安放在布達拉宮的一座塔中,據說為裝飾這座塔總共用去了14萬兩黃金。土葬和水葬除因條件限制外,一般認為是不吉利的。小孩去世或因其他疾病而死亡的人,則把其尸體丟到河里喂魚,稱為水葬。只有生前做過壞事的人才用土葬,藏族人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尊活佛高僧為上人,藏語稱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在藏傳佛教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陸續(xù)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chuàng)建了格魯派,俗稱“黃教”。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藏歷的新年,藏語稱“洛薩”。節(jié)期從藏歷正月初一開始,共持續(xù)15天。實際上藏族人從藏歷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準備過年的用品了。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涌入拉薩城,購買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jié)。由于在藏歷的正月,作為西藏主要產糧區(qū)的后藏地區(qū)的農民就要開始春耕了,所以后藏一帶以藏歷十二月初一為農家新年,將過新年與農忙時間分開。
藏歷四月十五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jié)。關于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在這一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云南的藏族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
“望果節(jié)”(意為轉田間)是西藏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為一至三天不等。時間是每年的7月,此時西藏糧食收成在望,藏民們便背著經卷繞行田間,預祝豐收。同時舉行賽馬、射箭、文藝表演等活動。從盛夏到秋收入倉,各地藏族有舉家出游野餐數日的習慣。藏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藏歷十月十五的白來日追節(jié),即吉祥天母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