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文化二元體制就是“儒道并行,兼容并包”。唐朝的文化政策呈“百家齊放”格局,多元造成了唐文化的繁榮?!安⑿罴媸?,群花同放;胡漢合流,華夷無礙”,這十六字真言寫滿漢才的文化自信,“壯哉的唐詩”也是海納百川后的結(jié)果。唐詩的旗手李白、元稹、白居易等,都是“漢化胡人”。李白的出生地,今天已是境外——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當時那里是大唐帝國的轄區(qū)——西域碎葉城。
唐朝的科舉雖然也把儒家學說作為考試內(nèi)容,但同時包含諸子百家內(nèi)容。顯然這是拋棄了原教旨主義儒教,不畫地為牢。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崇尚熱情奔放的歌舞,自由頌揚愛情,男人們沙場點兵任逍遙,女人們著裝大膽艷麗。人們不計較“男女授受不親”,女人當政、入官府也司空見慣——這在原教旨主義的儒家看來,是萬萬不行的。但這就是“唐風”,在大唐習以為常。
當然,世界主體文明大國光靠軟實力是不夠的,不可或缺的是鋒利的牙齒。“二元體制”在軍事上的表現(xiàn)——兵家合了。
唐朝軍隊,擁有世界無與倫比的一個強項 ——“胡漢合流的軍事力量”。
從軍事人才觀之,唐軍既有李靖、郭子儀這樣的漢人名將,也有哥舒翰等等的胡人將領(lǐng)。“胡漢合流”促就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zhàn)隊,這就是不可一世的唐軍。在對外作戰(zhàn)中,幾乎戰(zhàn)無不勝。
驚嘆于盛唐政治、文化、軍事的繁榮與強大,認真的日本人看出,這皆由體制所帶來。于是亦步亦趨,拉開一場“照虎畫貓”體制改革運動。大化改新的日本,完全是被中國的體制魅力所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