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才是一種美
看到這里,也許有不少完美主義者會很惶恐,既然完美主義如此可怕,那么如何調整、如何改變呢?
改變完美主義傾向,是個比較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我以前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無論做事還是擇偶,都給自己樹立了一個難以企及的標桿,結果給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擾。慢慢地,我開始調整自己。結合自己的體會,給完美主義者幾點建議:
一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以及自己的不完美。
這二者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只有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接受伴侶的不完美。(關于這點詳見本書第二章)
二是,樹立一種“缺憾才是美”的觀念。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美跟完整是畫等號的,所以才有“完美”這個詞的出現(xiàn)。其實這是不對的,完整和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維納斯是公認的美的化身,可她完整嗎?少了雙臂的她無疑是殘缺者,可沒人否認她的美。
這些年,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獲得了很多人的推崇,我發(fā)現(xiàn),曾國藩有一個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求缺”。他認為,人生之美好就在于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的缺失之美。花若未全開尚有艷極之時,月未全圓必有滿盈之刻,人生有缺,則意味無窮。而花艷極則枯,月滿盈則食,運盛極而衰,此事之常理。所以,人應懂得品味缺失,享受缺失,不必強而求全。懂得了享受缺失,人自然會心生幸福,懂得感恩。曾國藩深知此道,因此他的書房名為“求缺齋”,他寫的日記叫“求缺齋日記”,他的求缺藝術成就了他一生的成功,也成就了他一生的幸福。
三是,學會給自己正確的心理暗示。
當然,積極的心理暗示也很重要。這種心理暗示不僅針對他人,更主要的是針對自己。當你對伴侶的某些行為舉止非常不滿,內心升起憤懣的情緒時,要立刻給自己的內心灌輸這樣一種聲音:“他(她)已經(jīng)很完美了!”同時,腦海里要快速閃現(xiàn)出他(她)的種種優(yōu)點和吸引你的特質,這樣才能你避免陷進無休無止地批評和怪責中。
對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當住在內心的那位嚴苛的批評家又忍不住發(fā)難時,你要敢于對批評家說“不”:“不要為難他(她)了!他(她)已經(jīng)很努力了!他(她)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