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俄羅斯女皇卡塔琳娜二世以淫亂聞名,曾與無數情人在她的床上顛鸞倒鳳。她到底有過多少位情人?我在下一章告訴你。這里暫且談些別的: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賴我們的學識?讓我們先來做個小小的試驗吧:“請你估測女皇情人的數量范圍,要讓你的估測98%都是正確的——僅2%錯誤?!北热纾@一范圍介于20~70之間。也就是說,你估計卡塔琳娜女皇的情人多于20個,少于70個。
納西姆·塔勒布曾經對我做過這個試驗,他用這樣的方式詢問過數百人。有時是問密西西比河的長度,有時是問一架空客飛機的耗油量,有時是問布隆迪有多少人口。被問者可以自由選擇范圍,而且要像所說的那樣,錯誤率最高是2%。結果驚人——40%的被問者估計的范圍都是錯的。率先發(fā)現這一驚人現象的是研究人員馬克·阿爾佩特和霍華德·雷法,他們稱之為過度自信。
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預測。對股市未來一年的走勢或公司3年后預計營業(yè)額的估計就受這種效應的影響: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厲害。對于過度自信效應,重要的不是單個估計是否正確。過度自信會令你忽視你真正知道的東西與你已知的東西之間的區(qū)別。真正令人吃驚的是:過度自信效應對專家的影響比對非專家的影響還嚴重,一位經濟學教授在預測油價的5年走勢時會與非經濟學家一樣出錯。只不過他這么做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
這一效應也影響了其他能力:在詢問時,84%的法國男人都聲稱自己是高出平均水準的好情人。沒有過度自信效應時正好是50%——這符合邏輯,因為“平均”(準確地說是:正中)指的正是,50%在上面,50%在下面。
企業(yè)家就像想結婚的人:堅信自己不在統計之內。如果沒有過度自信效應,工作上的積極性不會這么高。每個飯店老板都夢想開成下一家Kronenhalle餐廳或Borchardt餐館——可大多數3年后就關門大吉了。飯店業(yè)務里自有資本的利潤低于零,像患了慢性病似的。換個說法就是,飯店老板在系統性地資助他們的客人。
幾乎沒有哪個大項目會比原計劃更快、更便宜地竣工??湛虯400M運輸機、悉尼歌劇院、3條戈特哈德隧道的延期更是令人難以置信。這個清單想列多長就有多長。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有兩個效應在共同起作用。一個是傳統的過度自信,另一個是項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勵下低估成本。調研員希望拿到系列訂單,建筑企業(yè)和供應商亦然,建筑業(yè)主感覺得到了樂觀數據的支持,政治家們靠這樣做拉選票。我們會在另一章簡述這種激勵過敏傾向。重要的區(qū)別在于:過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勵,而是自然單純、生而有之的。
讓我們用3點說明來結束這一章吧:(1)不存在相反的不夠自信效應。(2)過度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3)不僅樂觀者會受到過度自信效應的影響,就連自稱悲觀的人也會高估自己——只不過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罷了。
結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tài)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fā),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