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新聞月刊》宣統(tǒng)三年(一九一一年)(1)

民國新聞月刊:1911-1919從“武昌起義”到“五四運動” 作者:聞立欣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 中國,武昌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宣統(tǒng)三年八月十九日,辛亥年。武昌的槍聲成為辛亥革命發(fā)端。對于中國歷史而言,它動搖了綿延二千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中華帝國的根基;對于大清王朝而言,它預示著二百六十八年輝煌歲月行將畫上句號;對于四萬萬中國人而言,它是帝制臣民角色的終結(jié)和共和國民身份的降臨。用老百姓的話說:“變天了!”與中國歷史上的歷次革命性質(zhì)不同,辛亥年的槍聲,不是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的兵變,而是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的革命。中華大地跨入了“革命的時代”,民主共和成為人們努力追求的目標。皇權(quán)在古老東方國度的崩塌也震撼了世界,歐美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一劃時代的事件。在中國,武昌起義是一條分界線,帝王此后由“主人、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公敵”。左圖是英國報刊報道“中國變天”時所配的漫畫,圖中武昌新軍起義者正在與清廷軍隊展開激烈搏殺;左下圖是策馬逃離城市的清廷官員;右下圖是英國記者丁樂梅一九一一年十月在武昌拍攝的年輕革命軍士兵照片,他們身著統(tǒng)一制式軍裝,腰間掛有子彈盒,肩上扛著“漢陽造”來復槍,臉上露出勝利的笑容

鄂新軍武昌舉義 兩千余載帝朝止于那一刻

中華大地宣告誕生共和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夜,湖北新軍第八鎮(zhèn)工程第八營士兵率先發(fā)難,在武昌打響推翻清廷第一槍,亦敲鳴埋葬統(tǒng)治中國逾兩千年之久封建帝制的喪鐘。是年夏末秋初,抗議清政府“鐵路國有化”的保路風潮蔓延長江上游數(shù)省,尤以四川蓬勃。朝廷急命川粵漢鐵路督辦端方從湖北抽調(diào)新軍入川鎮(zhèn)壓。湖北時為僅次于直隸的新軍重鎮(zhèn),駐有第八鎮(zhèn)及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總兵力約一萬七千人。援川軍離鄂,后方留守力量銳減,而其中五成還是加入或聯(lián)絡革命黨組織文學社、共進會者。革命黨人宋教仁、譚人鳳等乘機喬裝入鄂與同仁協(xié)調(diào)起義事宜,決十六日舉事,成立領導起義統(tǒng)一機關,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和共進會會長孫武分任起義軍總指揮和參謀長,劉公為革命成功后的鄂軍都督。九日那天,孫武在劉公位于俄國租界寓所內(nèi)裝配炸彈時不慎失手,聞聲趕至的俄國巡捕收繳了起義的旗幟、文告和花名冊等,機關遭破壞,劉公和孫武逃走。蔣翊武等決定當晚提前起義,以鳴炮為號,但因命令未及時送達致使計劃流產(chǎn),起義總部遭清廷破獲,蔣翊武出逃,被捕三十余,問斬者三。次日,湖廣總督瑞澂(琦善之孫)和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密令城內(nèi)戒嚴管制,江面兵艦封鎖,按名冊大肆搜捕抓人。一時間,凡列名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士兵多有朝不保夕之感。晚七時許,第八鎮(zhèn)工程第八營共進會營代表熊丙坤決定逆勢而上,率困守營盤三百人高呼“造反”,楚望臺軍械庫守軍響應,隊官吳兆麟即刻響應并被推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隨后以兩千義軍對都督府發(fā)起猛攻。城內(nèi)革命黨人聞風而動,槍炮聲遍及大街小巷。瑞澂見大勢已去,鑿穿衙門后墻逃往泊于江面的“楚豫”號兵艦,張彪則渡江奔向劉家廟車站。武昌為革命軍所占,是為“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清宣統(tǒng)三年歲次辛亥,八月十九日”。當日下午,湖北軍政府成立,宣告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來,持續(xù)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封建帝朝從此終結(jié),中國誕生共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