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剪輯師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原始素材。有的剪輯師說,他們最初看素材時會把自己當作觀眾;而有的剪輯師瀏覽工作樣片時就會在腦子里立刻開始剪切。無論如何,剪輯師都得反復看片,直至自己完全吸收了所有信息??雌耐瑫r,剪輯師需要記下導演和自己最偏愛的角度和鏡頭,以及這些角度和鏡頭發(fā)生的特殊時刻以及對話中的特殊臺詞。
接下來就到了身體力行的時候。剪輯師坐在電腦前面。他已經(jīng)對影片以及關于影片的一些意見了如指掌?,F(xiàn)在他清楚自己將要面對一系列經(jīng)常要做的決定。有些決定他必須馬上就做:要用什么角度和鏡頭?每個鏡頭分別在哪里開始和結束?這看似很簡單,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幾乎是沒完沒了的,才發(fā)現(xiàn)做這個決定其實并不容易。好在影片的初剪工作已經(jīng)大大地減少了一些潛在的選擇,但需要做決定的鏡頭數(shù)量仍然多得讓人不知所措。
對于這個問題的一個關鍵性建議是,剪輯師必須放松身心,讓這些影像材料引領他思考。他必須相信自己的直覺,并嘗試著將影片看成一個整體。猶如一個藝術家用黏土制作雕塑,他必須首先構建出一個基本的形狀,然后再考慮精雕細琢。他不應該被整個片子搞得不知所措,而是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去把握。他沒有必要來來回回地計較剪切的鏡頭有多少幀或者長度是多少,因為這畢竟不是數(shù)學和力學。他只要能剪下去并且不被細節(jié)和雞毛蒜皮的問題糾纏就好,比如某個動作從一個鏡頭到下一個鏡頭匹配得不夠完美,或是一句臺詞聽得不是很清楚。如果他在剪輯初期就過度分析、不斷揣測這些問題,那么當?shù)搅岁P鍵階段時,他很可能會變得不知所措、迷茫困惑。
如果剪輯師發(fā)現(xiàn)自己進退兩難,在一個場景中反復掙扎都無法搞定它,他就該把這個場景放到一邊,暫時不去管它。如果他復查一個場景卻討厭自己做過的剪輯,這樣做也同樣適用。幾天以后,他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變客觀了,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做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剪輯師還可以把這個場景給其他人看,特別是助手或?qū)嵙暽?,從他們的意見中獲取靈感。這種方法頗為有益,盡管在這個階段,過多的意見會給剪輯師的工作帶來風險。剪輯師要相信,一旦影片成形,哪里節(jié)奏慢了,哪里需要剪掉或移動,哪里出了問題等等,對他而言都會一目了然。
剪輯師處理素材的方法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這取決于剪輯師的個人想法、從導演那里得到的指示,以及某個特定場景的需要。剪輯師會首先使用最好的主鏡頭(master shot,一種奠定角色和其所處環(huán)境的全景鏡頭),然后再剪切至一些角度不同的鏡頭,用它們在必要的地方與主鏡頭進行交替。有些剪輯師會選擇不同的鏡頭作為起點,甚至是用特寫鏡頭。不管怎樣,導演依據(jù)劇本拍攝和描述的所有內(nèi)容,如果不是太糟糕,剪輯師都應該盡量剪輯進去。這并不意味著剪輯師必須使用每一個角度所拍攝的鏡頭,因為這樣會使影片的剪輯陷入困境。但是第一遍剪輯出來的片子會比成片要長?;疽?guī)律是,初剪會比最終的成片長出10%至15%。而隨著剪輯進程的深入,影片的長度會由自身的特點來決定,這是因為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技巧,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拍攝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