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志城從來沒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高尚,他說,正是因為和國內的很多人相比,他有這個條件能經常出國,能買得起比較好的凈化裝置,所以很多東西他還算能承受。
貝志城很少去宣揚愛國主義,他覺得這些東西是沒必要去大肆渲染的,不管到了什么時候,我們骨子里還是覺得自己首先是個中國人。別人的國家再好,那是人家祖祖輩輩建設過來的?,F(xiàn)在你跑到別人的國家,移民了,也不關注這些問題了,不發(fā)言了,每天呼吸人家的空氣,喝人家的水,好像過得很開心,想想,這挺沒意思的。
他關注環(huán)保這么多年,不管經歷什么樣的困難,在某一方面從來沒有灰心過,那就是對中國的希望。他像很多愛國人士一樣,雖然表面上對這個國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話犀利尖銳,到處得罪人,行為也被人們所不理解,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熱愛這個國家。
從小到大,貝志城說他是看著這個國家一點點好起來的。也可能我們做的這些事情都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最次的,我們還可以勸說我們的朋友,勸說我們的父母采用更好的裝置,與其逃避,還不如在國內和大家一起努力奮斗來得快活。
在微博上,有人稱貝志城是當今社會的公知。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公知”這個本來挺好的詞在網絡上變味了,現(xiàn)在很多人說起來都成了罵人的話。實際上我覺得網上各種各樣的言論都有,不用太在意這個東西。
我覺得無論是空氣的問題也好,還是社會上別的問題也罷,得有一個人人都要參與的氛圍,甚至還需要一些人承擔輿論壓力,甚至做出犧牲。出發(fā)點還是得有一個利他的精神。
關注空氣污染的問題,一定要有一個純潔的心。如果心里顧慮太多,那一定是做不好的。就拿關注PM2.5的問題來說吧,像貝志城這樣的專業(yè)人士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好的設備,不管是治理的設備還是檢測的設備,都是對我們的生活有利的。但是,每次他向公眾一推薦之后,很多人又開始有了非議,說你看商家又來做廣告了,他又拿人家的廣告費了等等。其實這些東西我覺得,只要我們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大家好,既能夠節(jié)約些錢,又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那何樂而不為呢?
貝志城不太喜歡公知這個稱謂,倒不是因為網絡上一些不干凈的言論,而是說他覺得現(xiàn)在的社會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公知的標準。因為知識分子在西方是有很嚴格的定義的?,F(xiàn)在網絡上冒出來的這些公知,包括他自己在內,充其量是個公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