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前期:讓孩子的心靈自然綻放
嬰兒學得最快的時期,正是成人無法指導其學習的時期。
在生命的最初一兩年時間里,
嬰幼兒能夠把毫無頭緒的“噪聲”整理為語言,
并用之進行基本的交流,
而這一切都是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完成的。
認識嬰兒的大腦
為人父母的,當聽到孩子的第一聲啼哭時,就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癡情。但是,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對孩子的敬畏?
“我們在嬰兒床里看到的那個小東西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心智,是宇宙間最有效能的學習機器。那精巧的小手指和嘴巴,就是理解陌生世界的探測儀,運轉(zhuǎn)得比火星巡航器還要精確得多;那皺皺巴巴的小耳朵接收著雜亂無章的噪聲,并將之準確無誤地解讀為意義明確的語言;那雙有時似乎是洞悉我們靈魂的大眼睛,在破解著我們最深層的情感;那毛茸茸的小腦袋里,每天形成著幾百萬個神經(jīng)連接。這至少是30年的科學研究所告訴我們的東西。”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與Andrew N. Meltzoff、Patricia K. Kuhl這樣寫道。他們合著的《嬰兒床里的科學家:早期學習過程向我們揭示的心智》 (The Scientist in Crib: 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 一書開篇就指出:人類雖然已經(jīng)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但是,不管比爾·蓋茨拿他的數(shù)百億美元和他卓越的技術(shù)才能造出了什么了不起的計算機,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比起他的女兒躺在嬰兒床時期的大腦來,也要粗陋得多。再高級的計算機也是人造的,孩子的大腦則是天造的。計算機與嬰兒的大腦一個最根本的區(qū)別是:計算機不會自發(fā)地應付出其不意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比如,不管是多么高級的計算機,沒有中文軟件就無法處理中文信息,還是要依靠人所輸入的程序。一個嬰幼兒則不同。你不管把她或他放在什么語言環(huán)境里,不用任何語言課程,到兩三歲時都能說話。也就是說,你把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集中在一起,他們也制造不出一種比嬰兒的大腦更有效的學習機器。“早教之母”——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早就感嘆:一個孩子在生命頭三年的學習成就,要成人奮斗六十年才能達到。所以她提倡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法:成人的使命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心智發(fā)育的良好環(huán)境,而不是試圖去“教”他們,要讓比成人更聰明的孩子自己“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