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懷孕之初,弟妹便對孩子造成了壓力。懷孕之前經(jīng)常給自己讀圖冊、和自己玩耍、對自己有求必應(yīng)的媽媽出現(xiàn)了妊娠反應(yīng),變得非常敏感,總是對自己說“去那邊玩,媽媽現(xiàn)在不舒服”。不僅如此,之前不厭其煩回答自己問題的媽媽開始沖自己發(fā)火:“剛才媽媽不是說過了嗎。”這時候,孩子會認為:“媽媽變了。為什么會突然變成這樣了呢?媽媽現(xiàn)在不愛我了嗎?我做錯什么了嗎?”由于孩子認為“媽媽好像討厭我”,所以為了確認自己沒有受到感情傷害,他們會更加黏著媽媽。懷著“不是的,是我理解錯了,我要再確認一次”這樣的心情,孩子更加對媽媽糾纏不休。媽媽與孩子之間雖然有著強烈的感情,一旦孩子感覺到這種感情出
現(xiàn)了裂痕,他們就會變得不安,而且為了修復這一裂痕,他們會向媽媽要求更多的感情。如果沒能達成所愿,孩子便會表現(xiàn)出氣憤,同時還會固執(zhí)地糾纏著媽媽。
媽媽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作是執(zhí)拗。她們總是教訓孩子“媽媽說過了,懷孕讓媽媽很不舒服,你這么大應(yīng)該聽得懂了”。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而言,他們還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替他人考慮。雖然媽媽對孩子說“你是哥哥”,但是孩子只有長到6~7歲以后才有可能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媽媽越是對孩子冷言冷語,孩子就越是對媽媽糾纏不休。沖動之下,媽媽有可能動手打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將非?;靵y?!斑@是怎么回事?媽媽是真討厭我嗎?”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們與父母的關(guān)系漸漸疏遠。
很多情況下,孩子撫摸、疼愛剛出生的弟妹是為了獲得媽媽的稱贊。也有一部分極少數(shù)的孩子不會從弟妹身上感受到沉重的壓力,這樣的孩子性格一般都很外向,他們能夠從除了媽媽以外的其他人,如奶奶、阿姨、幼兒園老師或者朋友那里得到慰藉,尋找到快樂,他們擁有很多寄托感情的對象。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孩子都會從中受到壓力,好像媽媽被弟妹搶走了。
特別是三歲之前的孩子情況會更加嚴重。一旦有了弟妹,在弟妹一歲之前的這段時間,媽媽總是和弟妹形影不離。所以大孩子會認為,弟妹的出現(xiàn)讓自己和媽媽失去了單獨相處的時間。雖然媽媽嘴上說和自己一起玩,但是媽媽的懷抱和后背仍被弟妹占據(jù)著。而且媽媽并不是單純地抱著弟妹,她會隨時哄一哄弟妹,給他喂奶。媽媽為弟妹做的這一切讓大孩子有一種缺失感。每當看著弟妹的時候,大孩子都會感到一陣惱怒。只有當?shù)苊盟臅r候,大孩子才能讓媽媽屬于自己,可是當他們走向媽媽時,媽媽卻因為太累,和弟妹一起睡著了。如果弟妹被吵醒,媽媽又開始對自己嘮叨:玩的時候安靜點。這樣看來,大孩子承受了多少壓力??!
依戀的感情不僅僅存在于子女與父母之間。戀人、夫妻之間也擁有這種感情。我依然很愛我的配偶,但是如果我感覺到對方好像變心、不再愛我,甚至開始討厭我,愛上了別人,有多少人可以聽之任之?即使做出各種問題行為也要確認對方依然是愛自己的,在證明對方還是愛著自己之前,我們都不得不讓自己懷疑一切。即使對方在自己面前消失片刻,我們都會猜測他們現(xiàn)在在哪里,即使有一次不接電話,我們都會疑竇叢生。 雖然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有弟妹的孩子為了驗證媽媽是否還愛著自己,會經(jīng)常做出一些問題舉動。他們有時故意丟出玩具,然后看媽媽的反應(yīng)。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媽媽會用非常溫柔的語調(diào)對自己說“不可以亂丟玩具哦”,但現(xiàn)在媽媽會面目猙獰地沖自己大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