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清帝國的興盛(3)

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插圖重校第6版) 作者:(美)徐中約


1616年,努爾哈赤宣布建立金國,自稱為“天命”汗。兩年后,在喀爾喀部蒙古人的支持下,他做好了進攻明廷的準備。他列舉了對明朝的“七大恨”,包括他父祖的被殺、明廷支持葉赫部反對他、漢人獲準屢屢侵越他的國界,以及明廷派一低級使臣前來,等等。這種公開宣揚怨恨的行動,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式的宣戰(zhàn)。努爾哈赤迅速推進到漢人居住區(qū)的邊界,攻取重鎮(zhèn)撫順,俘獲了一名漢族士人范文程,此人改換門庭,成為他和其繼承人的心腹謀士。

明廷遣遼東經(jīng)略楊鎬率九萬士兵攻擊努爾哈赤,但在撫順以東的薩爾滸遭到慘敗。殲滅明軍主力后,努爾哈赤乘勝進擊抗命不遵的葉赫部,于1619年9月征服了該部。在隨后征討明朝的戰(zhàn)役中,努爾哈赤于1621年5月攻占了重鎮(zhèn)遼陽和沈陽。稍后,在1625年,努爾哈赤將他的首都遷到了沈陽舊稱奉天。。一年后,處在勝利頂峰的努爾哈赤率軍猛攻寧遠。明軍守將袁崇煥用耶穌會傳教士鑄造的大炮一舉擊退了入侵者。這是努爾哈赤一生中的第一次大敗,他的尊嚴比身體所受的傷害更重;他于七個月后去世了。

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1592—1643年)繼承了父親未竟的事業(yè),首先進攻朝鮮以鞏固后方,并強迫朝鮮人每年進貢銀子;然后轉(zhuǎn)向明廷,率軍在喜峰口突破明朝的長城防線進抵北京,沿途大肆擄掠,帶著豐厚的戰(zhàn)利品返回沈陽。1631年,皇太極在沈陽按明廷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六部制的政府機構(gòu),因而大大推進了從八旗式軍事管理向漢式行政機制發(fā)展的制度轉(zhuǎn)變。不過,六部的結(jié)構(gòu)與明朝體制有所不同——諸部不像明廷那樣設尚書或侍郎。各部名義上都隸屬于一名滿洲親王(貝勒)的管轄,這些親王通常都效命疆場而不去諸部理事,部務便留歸三至五名副手(承政)實際主持,副手中包括蒙古人和漢人各一名,但刑部例外,它設有兩名漢人承政,可能是因為該部更需要由有經(jīng)驗的漢人來處置復雜的司法事務。由此便萌發(fā)了滿—漢二元體制(或更確切地說是滿—蒙—漢混合體制)的根源,該體制是268年里清朝行政機制的一大特點。

滿洲和清的含義皇太極聽從漢人僚屬的建議,于1635年禁止使用“女真”和“建州”的稱呼,代之以“滿洲”一詞。1636年5月14日,改王朝的名稱“大金”為“大清”并稱帝?;侍珮O顯然想清除任何會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宗主權的痕跡,并且掩蓋女真諸部曾是明朝藩屬的地位。

“滿洲”一詞的起源頗有趣味。按乾隆皇帝的說法,“滿洲”是漢語對滿語“滿珠”的訛譯,而“滿珠”是女真國家一開始就用的古老名稱。蕭一山,第1卷,第49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陳觀勝教授告訴我“滿洲”源自梵文“文殊”一詞,意為“妙吉祥”。感謝他提供這個資料。著名日本學者稻葉巖吉同意這種解釋,并進而認為“滿珠”在女真人、藏人和蒙古人中是一種尊貴的封號。稻葉巖吉(中譯本),第18章,第58-61頁。另一種解釋是,“滿洲”源自一個發(fā)音相似的佛教詞語“曼珠”,其意是“妙吉祥”,該詞出現(xiàn)在藏傳佛教典籍中,而這些典籍傳到了女真諸部。第四種解釋頗有點神秘:稱“滿洲”源自努爾哈赤尊號“滿柱”的第一個字和“建州”的第二個字“州”加上三點水偏旁形成的“洲”。這些詞——“滿洲”和“清”——都包含三點水偏旁,是根據(jù)陰陽五行原理精心設計的。“明”朝的意思是“光明”,而其帝室所姓的“朱”則是“紅色”的意思?!肮狻焙汀凹t”的形象組合便是“火”,火能熔化“金朝”的“金”。因此,不吉利的“金”字必須改掉。而新創(chuàng)的“滿洲”和“清”等含三點水偏旁的詞,則可預示將來水撲滅“明朝”之火的吉兆。李方晨:《中國近代史》(臺北,1960年),第1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